四山委苍翠,一沼湛清涟。
云飞松竹留,石堕藤萝牵。
泉音乱丝竹,鸟语赓笑言。
斯亭作者谁,俛仰四百年。
栋宇有兴废,篇章足流传。
官道纷往来,此地旷周旋。
乃知造物意,以遗静者便。
我来旱暵馀,龟兆坼平田。
攀崖溯源委,石窦鸣涓涓。
摩挲两石鱼,变化定何年。
四山委苍翠,一沼湛清涟。
云飞松竹留,石堕藤萝牵。
泉音乱丝竹,鸟语赓笑言。
斯亭作者谁,俛仰四百年。
栋宇有兴废,篇章足流传。
官道纷往来,此地旷周旋。
乃知造物意,以遗静者便。
我来旱暵馀,龟兆坼平田。
攀崖溯源委,石窦鸣涓涓。
摩挲两石鱼,变化定何年。
此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景观,通过对山、水、云、石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意境悠远,语言鲜活,充分体现了宋代文学的婉约与含蓄。
“四山委苍翠,一沼湛清涟”开篇即以壮观的景象吸引读者,四周环绕的青翠山峦和那片清澈的水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紧接着,“云飞松竹留,石堕藤萝牵”则描绘了云朵在松竹间穿行,石缝中藤萝攀附的情景,不仅形象鲜明,而且通过自然界的细节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
“泉音乱丝竹,鸟语赓笑言”一句,水声如同乱弹的琴瑟之声,与鸟鸣笑语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和谐而生动的自然乐章。这种对声音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官效果,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大自然中生命活力的欣赏。
“斯亭作者谁,俛仰四百年”表达了诗人对此亭历史渊源的好奇和尊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心境。“栋宇有兴废,篇章足流传”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感和文化自豪。
“官道纷往来,此地旷周旋”一句,通过对官道上行人往来的描写,以及“此地”即亭所在之处的宁静与孤寂形成对比,更突出了这个地方的特有氛围和诗人的情感寄托。
最后,“乃知造物意,以遗静者便。我来旱暵馀,龟兆坼平田。攀崖溯源委,石窦鸣涓涓。摩挲两石鱼,变化定何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与理解,以及个人对于静谧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里,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苧罗山下女,时来挥鬻薪。
扬蛾吴宫里,羞杀馆娃人。
子胥没金匮,笑与龙逢邻。
哀哉怀九子,螳螂感其亲。
昏冥黄雀言,饮马长江滨。
五湖浮越兵,绿水旌旗明。
英雄轼蛙主,壮气吞鲵鲸。
君子被兕甲,白日围孤城。
青山动鼙鼓,玉殿欻然惊。
鹿洲与豨巷,台榭为之倾。
吴王耀素甲,叱咤黄池盟。
归栖秦馀杭,始忆公孙情。
伏剑五胜衣,千古为悲辛。
迢遥长洲苑,忽与会稽并。
范蠡鸟喙去,仲尼雅琴行。
嗟此鸡狗辈,功德非峥嵘。
句践亦巳矣,海内留空名。
至今二君冢,春风野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