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楼上与人同,犹见明河昨夜风。
半白潮痕沧海外,大红云气绿窗中。
坐看金地平如镜,拟待银钩曲似弓。
忽听夕阳一声磬,无边诗思在桥东。
逍遥楼上与人同,犹见明河昨夜风。
半白潮痕沧海外,大红云气绿窗中。
坐看金地平如镜,拟待银钩曲似弓。
忽听夕阳一声磬,无边诗思在桥东。
此诗《登逍遥楼》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临逍遥楼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深沉思绪。
首句“逍遥楼上与人同”,虽言与人同行,实则暗含孤独之意,逍遥楼之上,诗人似乎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次句“犹见明河昨夜风”,明河即银河,诗人通过银河的景象,将时间拉回至前夜,暗示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接着,“半白潮痕沧海外”一句,以半白的潮水痕迹,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而“沧海外”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深远与不可逆转。紧接着,“大红云气绿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红云与绿窗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坐看金地平如镜,拟待银钩曲似弓”两句,诗人以“金地”比喻明亮的地面,以“银钩”形容弯月或弓形,通过这两种形象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金地如镜,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清明;银钩弯曲,或许寓意着人生的曲折与不完美。
最后,“忽听夕阳一声磬,无边诗思在桥东”一句,以夕阳下的钟声作为收尾,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人的思绪仿佛随着钟声飘向远方,桥东成为了无限遐想的起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时间的独到见解,以及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