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风渐噏温,春露感心源。
精礿遵前制,斋躬步庙门。
奉先思曷极,观德畏常存。
执事咸宗隽,秉圭惟孝孙。
乐初脩拊石,礼始溯捭豚。
薪槱祥烟起,缭垣上晓暾。
条风渐噏温,春露感心源。
精礿遵前制,斋躬步庙门。
奉先思曷极,观德畏常存。
执事咸宗隽,秉圭惟孝孙。
乐初脩拊石,礼始溯捭豚。
薪槱祥烟起,缭垣上晓暾。
这首诗描绘了在孟春时节,对太庙进行祭祀活动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祭祀的庄重与虔诚。
“条风渐噏温”,春风轻拂,带来了温暖的气息,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细微变化,巧妙地引出了祭祀的主题。
“春露感心源”,春露滋润大地,也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里将自然界的春露与人心的情感相联系,表达了人们对春天、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精礿遵前制,斋躬步庙门”,描述了祭祀时遵循传统仪式,斋戒、恭敬地步入庙门的情景。通过“遵前制”和“斋躬”这两个词,体现了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和传承。
“奉先思曷极,观德畏常存”,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思考如何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同时对道德的敬畏之心永存。这两句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孝道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执事咸宗隽,秉圭惟孝孙”,描述了参与祭祀的人们皆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手持圭玉,象征着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这里的“宗隽”和“孝孙”分别指品德出众者和孝顺的子孙,强调了家族荣誉和道德传承的重要性。
“乐初脩拊石,礼始溯捭豚”,描绘了祭祀开始时敲击石磬以奏乐,以及追溯到古代的猪祭之礼。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仪式动作,展现了祭祀活动的庄严和历史的延续性。
“薪槱祥烟起,缭垣上晓暾”,最后两句诗描绘了祭祀时升起的祥烟,以及晨光透过缭绕的围墙照耀的情景。祥烟象征着祭祀的神圣与吉祥,而晨光则寓意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同时也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对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山中人由天。指桃花作历,秦后无年。
阅尽前村斜照,后溪炊烟。岩下路,今何船。
但往来、东风翩然。
怅若有人兮,舷歌乍阕,低抱水云眠。
人间世,归来篇。向茅檐曝日,松涧担泉。
目断君山何处,二妃婵娟。瓶有酒,琴无弦。
吊几番、君臣山川。纵天问能知,知而不言。终不传。
渴损湘虹影。把当年、三闾网得,载群归艇。
暮雨朝云劳怅望,谁见巫娥妆靓。
但飒飒、灵旗风紧。
此夕二妃都睡也,怕吟成、更有痴龙听。
卿半醉,我初醒。沧桑急劫休重省。
剩相逢、酒徒三五,尚饶清兴。
赤县二分春色短,中晚不如初盛。
可儿女、英雄厮并。
莫便无端成落魄,到天荒、地老无人境。
空独自,泪珠迸。
南楼惊去雁,晚英院落,暗籁起前轩。
画屏茶梦绕,照泪单衾,点滴到孤弦。
沧波旧约,荡海色、难觅成连。
风乍回、鞠通寒语,更唤楚魂酸。
年年,西堂春误,秀水秋荒,指天涯碧断。
空自携、雍门残感,谁报重泉。
从今怕弄清商曲,任短歌、留谱花前。
霜路稳、催愁曙角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