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静塞拥登坛,失计平原弃郡还。
河北淮西同一死,白头泉路愧常山。
三千静塞拥登坛,失计平原弃郡还。
河北淮西同一死,白头泉路愧常山。
这首诗《平原(其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首句“三千静塞拥登坛”,描绘了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边塞集结,准备上战场的情景。这里的“三千”并非实指具体人数,而是用以形容军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静塞”则暗示了边塞的宁静与和平,与即将爆发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整句通过壮丽的场景设置,营造出一种即将面临生死考验的紧张氛围。
次句“失计平原弃郡还”,转而讲述了一个战略失误的故事。这里“平原”可能指的是平原地带,而“弃郡还”则暗示了放弃某个重要城镇或地区后返回的情况。这一句通过“失计”二字,揭示了决策者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后续不利的局面。这种历史教训的呈现,引发了读者对于决策与后果之间关系的思考。
接下来的“河北淮西同一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河北”和“淮西”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理区域,象征着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民。诗句表达的是,无论是北方的河北还是南方的淮西,都面临着相同的生死考验。这不仅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体现了诗人对广大民众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最后一句“白头泉路愧常山”,以个人情感的抒发结束全诗。诗人想象自己在生命的尽头,面对泉路(即死亡之路)时,会因未能像常山(常山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那样英勇无畏而感到羞愧。这句话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致敬,也是对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自我反省。同时,它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勇敢、忠诚等高尚品质的向往。
综上所述,《平原(其二)》通过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战争、战略失误、人性以及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与反思。诗中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平凡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自省,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