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这首诗描绘了江苏吴县的虎丘山,这里有东晋高僧支遁(被称为“生公”)的遗迹。诗人通过对名山和古迹的描述,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这两句开篇便指明地点,同时点出了主题,即虎丘山是著名之地,并且保留着生公支遁的遗迹,这些遗迹历经时光而保存至今,显示出历史的连续性。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这两句则描绘了过去的一场盛况:生公在虎丘山上讲授佛法,吸引了千余人聚集聆听。这不仅展示了支遁的影响力,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佛学的渴望和尊崇。"曾见岩边石点头"一句,则形象地表达了听众被生公讲法所感动,至于如同岩石般静坐聆听,这里的“石点头”也许是比喻,或许是传说中的奇观,反正都是对生公佛法力量的高度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虎丘山和支遁遗迹的描绘,以及对当年盛况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深远感和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及其精神遗产的尊重与怀念之情。
北苑乖期恨昔年,异乡牢落梦江天。
约游汗漫传新句,许出婵娟有旧缘。
种种鬓丝何计换,摇摇心旆不胜悬。
归耕要伴君难老,相与笞鸾作散仙。
栖迟客异县,名氏藏丹丘。
希世非夙尚,素餐愧前修。
日耗大仓陈,一饱宽百忧。
眷焉抚平生,信亦无几求。
蒙笼小窗底,图史漫不收。
篝灯揩病眼,昏花乱蚍蜉。
愚儒未忘世,抚事非所谋。
不如遂捐书,卒岁以优游。
怀胶睨昆墟,浊浪排高秋。
知难有明训,吾其老锄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