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
丹青不是图山水,仿佛当年刻木情。
村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
丹青不是图山水,仿佛当年刻木情。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诗人弘历对农具“连耞”的赞美与欣赏。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不仅展现了农具的实用功能,更将其置于乡村生活的背景中,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与情感内涵。
首句“村屋边傍筑圃平”,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简朴的房屋旁,平整的土地上,农事正忙。这一句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自然、朴实的基调。
次句“振茎留秸起耞声”,生动地刻画了连耞工作的场景。连耞在田间工作时,振动茎杆,留下稻草屑,发出声响,这一系列的动作和声音,既展示了农具的功能,也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节奏与韵律。
后两句“丹青不是图山水,仿佛当年刻木情”,则将连耞与艺术创作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农具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诗人认为,连耞虽非山水画中的对象,却如同古代工匠以木刻技艺表达情感一般,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情感。这种将农具视为艺术品的视角,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连耞这一农具的细致描绘与深入思考,不仅展现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更揭示了农具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承,是一首富有深意的田园诗。
古松阴,幽涧底,流水漱山股。
红叶寒烟,飞鸟自来去。
苍茫草界羊踪,霜封樵径,石头滑、舆夫相语。
酌清俎。穿林瑟瑟风吹,阴崖望堆素。
缥缈峰头,指点过来路。
平临佛刹巍峨,钟声初起,梵音散、诸天花雨。
璧月常亏,彩云易散,惜哉况我痴情。
天乎何意,尤物太精灵。
犹记憨憨样子,尚依稀、耳畔金铃。
妆台侧,衔脂弄粉,难忘小芳名。罡风。
吹短劫,优昙才见,一霎飘零。
费主人老泪,啼雨难晴。
怕向垂杨楼下,伤心处、芳草青青。
栏干角,一抔黄土,记取瘗鬟铭。
坐僧寮。何来风雪,欺人窗纸频敲。
看壁上横刀自吼,床头斗酒孤倾,可怜缊袍。
是谁潦倒吾曹。半枕故乡离梦,十年流水诗瓢。
不禁得短鬓,恰如秋叶,奇云灭影,好花减片,拼向水国几家渔父,烟林一个山樵。
兴还饶。多他这卷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