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原是山中客,仅能扬雄一区宅。
穷冬十日不出门,群玉峰前看三白。
谁将名字落人间,丹陛入对天开颜。
江城作牧多暇日,犹有馀力穷跻攀。
膏肓不除泉石念,胜处何如眼中见。
四明风月岂无情,要是岁寒心不变。
晴檐初晃云母光,庭中已休雁鹜行。
玲珑元不碍达观,下视万物俱清凉。
先生原是山中客,仅能扬雄一区宅。
穷冬十日不出门,群玉峰前看三白。
谁将名字落人间,丹陛入对天开颜。
江城作牧多暇日,犹有馀力穷跻攀。
膏肓不除泉石念,胜处何如眼中见。
四明风月岂无情,要是岁寒心不变。
晴檐初晃云母光,庭中已休雁鹜行。
玲珑元不碍达观,下视万物俱清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士人,在严冬时节的生活情景。诗人以先生自称,表明自己原是一名山中隐客,只能在一处小小的宅院中挥洒墨香。"穷冬十日不出门"写出了诗人长时间不出户的隐居生活,而"群玉峰前看三白"则是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致的欣赏。
"谁将名字落人间"一句,似乎是在探讨名利与世俗的关系,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名字流传于世。紧接着"丹陛入对天开颜"则可能是说在朝廷中得以展现才华,使得皇帝龙颜大悦。
接下来的"江城作牧多暇日,犹有馀力穷跻攀"表现了诗人即使在闲适的生活中,也不忘继续追求学问和修养。"膏肓不除泉石念"则是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怀念,而"胜处何如眼中见"表达了一种通过个人体验来感受自然之美的思想。
"四明风月岂无情,要是岁寒心不变"则是在说,即便是在严冬时节,诗人对山水风月的热爱之心也未有改变。随后的"晴檐初晃云母光,庭中已休雁鹜行"描绘了雪后初晴的景象,而"玲珑元不碍达观,下视万物俱清凉"则是诗人从高处眺望四周,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清凉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对隐居生活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远乡劳薄宦,綵服共思亲。
耿耿胸中事,纷纷眼底尘。
与谁同别岁,到此两迎春。
独有还家梦,书窗一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