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
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
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
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
这首诗《陇西行(其九)》由唐代诗人王勃所作,通过“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军事策略和边防政策的思考与见解。诗句中,“更欲奏屯田”,意味着诗人主张在边疆地区实施屯田政策,即组织军队耕种土地,自给自足,以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同时也能增强边防力量。这种策略既体现了对经济自立的重视,也反映了对军事与民生相结合的深刻理解。
“不必勒燕然”则暗示了对传统边防观念的反思。燕然山是古代边防的重要标志,勒石纪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象征着对边疆胜利的纪念。然而,诗人认为这可能并非最佳的边防策略。他强调“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指出古人对于战争的态度是谨慎的,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小心地守护边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这表明诗人倡导的是和平共处、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反对无谓的征战和炫耀武力的行为。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王勃对边防政策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和平稳定社会秩序的向往。通过对比屯田与勒石两种不同的边防手段,诗人传达出一种更为务实、持久且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边防理念。
一帘疏雨溟濛,暗尘轻傍幽阶敛。
横塘侧径,凌波小袜,应怜薄染。
燕觜芹香,马蹄花碎,记黏春感。
甚因缘却在,墙阴阑角,被斑驳,苔痕点。
不弃托根萧艾,好滋培,蕙畦兰畹。
雪迷鸿爪,禅心沾絮,嫩晴初闪。
芳草连天,夕阳满地,倚楼凄黯。
似而今滑滑,真行不得,乱山云掩。
文史淹通,功名潦倒,谁怜措大酸寒。
弥留绝笔,遗稿一篇存。
惟有门生旧侣,恤孤嫠、每叩穷关。
伤心处,纸灯麦饭,夜祭泣汍澜。
妙龄膺使节,前生弟子,都是魁元。
更诗篇印证,股晕斓斑。
从此家门鼎盛,订姻好、后福团圞。
奇绝事,编成乐府,当作戏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