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
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
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
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
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
过者苦拂拭,桑女交攒颦。
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
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
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
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
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
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
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
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
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
过者苦拂拭,桑女交攒颦。
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
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
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
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
这首诗名为《野蚕》,是明代诗人徐渭所作。诗中描绘了江南地区蚕桑业的繁忙景象,以及蚕农们在丰收之年所面临的困境。
首句“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以对比手法开篇,指出虽然越地的桑树茂盛,但产量却不及吴地丰富。接着,“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描述了蚕农们为了养蚕,不得不变卖家中的首饰,勉强维持生计的艰苦生活。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表达了对蚕农们的同情和怜悯之情。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转折,揭示了一种意外的收获——野蚕的大量繁殖,为蚕农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收。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描绘了野蚕成群结队,满地都是它们的丝线和残叶的场景。接着,“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将野蚕的丝线比作蜘蛛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它们编织的壮观景象。
然而,“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指出这些丝线并无实际用途,只能黏附在衣帽上,成为一种负担。过路的人们不得不避开,以免被丝线缠绕,而桑女们则愁眉不展。
最后,“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描述了蚕农们提着空筐,从西园返回东邻的情景,反映了他们尽管辛勤劳动,却仍然无法满足需求的无奈。诗人在“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一句中进一步强调了蚕农们的困境,即使有钱也无法购买到所需的桑叶。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表达了对传统织机在丰收季节却鲜少运转的感慨,暗示了蚕农们生活困顿的现状。接下来,“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指出虽然国家有征税的制度,但蚕农们的生活依然艰难。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蚕农们不仅需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禽,两者同样重要。最后,“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提到古人对付害虫的方法,这里暗指蚕农们面对野蚕的困扰,也如同古代对付蝗虫一样,寻找方法解决。
综上所述,《野蚕》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蚕农们在丰收之年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坚韧与希望。诗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