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苗裔有诗篇,哀怨千秋莫与传。
行尽江南与江北,知音人在竹林边。
三闾苗裔有诗篇,哀怨千秋莫与传。
行尽江南与江北,知音人在竹林边。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题席允叔册子》。屈大均是岭南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为主。
诗中“三闾苗裔有诗篇,哀怨千秋莫与传。”开篇即点出主题,三闾指的是屈原,屈原为楚国大夫,后世尊称为三闾大夫。屈原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人民的关怀,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哀怨之情。然而,这样的哀怨之情却难以被后人理解或传颂,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及其作品命运的感慨。
接着,“行尽江南与江北,知音人在竹林边。”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象自己遍历了江南与江北,寻找能够理解屈原哀怨之音的知音。这里的“竹林”常被视为隐逸之地,象征着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寄托的地方。知音人可能是指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屈原作品内涵的人,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屈原作品的哀怨与知音的稀缺,以及诗人自身寻觅知音的旅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珍视与对理想知音的渴望。诗中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既有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顾,也有对现实处境的深刻反思。
弱岁抱衰病,掩关卧园庐。
端居寡人事,永日惟对书。
得花辄手植,生草每自锄。
最怜脩竹姿,擢干青玉如。
添栽岁岁广,翠色满窗疏。
起坐一堂内,乐此不愿馀。
偶来从吏役,幽事日以疏。
出门何所见,扰扰尘中车。
素怀就湮没,有恨不可摅。
尚念禄仕微,欲返复踌躇。
高贤侍天陛,文章冠严徐。
迹虽台省游,志慕江湖渔。
凤皇览辉下,阿阁正其居。
顾惟蒿艾翮,分甘侣田鴽。
因诗益自警,庶不忘厥初。
穷阎车马散,默坐吊孤影。
烟生竹町深,月出茅庐静。
道存轻外物,心寂丧前境。
即此之吾生,安知慕箕颍。
虎节尝三换,琳宫亦再来。
白添新鬓发,红识旧亭台。
酒为迎寒好,花应趁暖栽。
但愁衰谢意,未到已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