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
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
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辽东边疆的荒凉景象。开篇“辽东万里辽水曲,古戍无城复无屋”便设定了一个广阔而荒凉的场景,通过对比生动地表达了辽东地区的偏远和荒芜。
诗人随后写道:“黄云盖地雪作山,不惜黄金买衣服。”这里的黄云可能指的是蒙蒙的尘土或是黄色的云层,它们覆盖着大地,伴随而来的雪花堆积成山,形成了一个壮观而又冷酷的自然景象。诗人不惜黄金买衣服,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是最为迫切的问题,而非金钱能解决。
紧接着,“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这两句描绘了战争结束后士兵们收拾起武器,转身向西返回家乡的情景。这里的“正西”可能暗示了一种方向上的迷茫,因为在辽东这样一个边疆地区,对于许多人来说,家乡总是在遥远的西方。
诗的后半部分“年年郡县送征人,将与辽东作丘坂。”则透露出一种宿命感和悲凉。每年的征战似乎是无尽的循环,而士兵们或许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命运,直至他们将在辽东这片土地上长眠。
最终,“宁为草木乡中生,有身不向辽东行。”诗人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宁愿成为乡间的草木,也不愿意亲自踏足辽东。这里体现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辽东艰苦环境的畏惧。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辽东自然景观与人文状况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边疆生活的孤寂与艰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