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知,正抱疏桐叶半黄。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知,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寂静与孤独之感。"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中的"缺月"指的是天空中没有完整的月亮,而是缺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光阴的交替,这里的"一灯"则显示出诗人孤独一人在夜晚的场景,灯光昏黄不定,照耀着秋季的床榻。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表现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风露"常指清晨的凉意,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于时间易逝的感受。同时,由于病痛,夜晚的睡眠也不安稳,连梦中的山水也无法长久停留。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则是诗人在静坐中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悲哀,而当他站起来仰望天际,只能看到一片凄凉的景象,这里的"色"指的是自然界的颜色,而"凄凉"则传达了一种秋天特有的萧瑟与冷清。
最后,"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中的"鸣蝉"即是蟋蟀,它们的声音此刻似乎更加嘈杂,与夜晚的寂静形成对比。诗人紧抱着半黄不青的桐树叶子,这里的动作和景象都显得无比凄凉,彷彿是在与时间赛跑,试图抓住那些即将逝去的事物。
整首诗通过夜晚的寂静、灯火的昏黯、身体的不适以及自然界的萧瑟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刻的秋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春末夏之首,恒雨连数旬。
吾土异高低,高者下种匀。
沟车挂梁壁,妇子纺以纫。
但俟水势减,耘耔及良辰。
低者沦江湖,波涛浩无垠。
鸡犬悉上屋,举家寄河唇。
相去数十里,彼此殊越秦。
苦乐宜均被,譬如人一身。
半体虽独活,偏枯为不仁。
所以君子心,溥遍无涯邻。
忧喜不以己,四海熙阳春。
我生寡行役,敦敦守书案。
少长太湖旁,临涯渺无岸。
朅来京国游,涉江已三叹。
浊流益奔驶,疑向银河乱。
今将事澥东,宠命贲冗散。
皇灵畼九垓,当险敢云惮。
衔纶出区夏,邮签浩难算。
八千闽越路,未及溟程半。
涉川守忠信,古人宁我谩。
兹游纵目初,奇绝平生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