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出岷蜀,万折东南倾。
兹山若巨舫,势欲扼沧溟。
天高象教尊,海岳朝百灵。
云水渺四极,下上涵日星。
朱甍倚霄汉,倒影鱼龙惊。
重游十年旧,挂席鸥鸟轻。
维扬魏公幕,回首剑戟明。
行都望北固,铁瓮高峥嵘。
孤舟系烟月,六尺僧窗横。
印师支远俦,静对如风铃。
旷怀怜此翁,得法世虑平。
尘劳霜发秃,风月冰壶清。
乞诗写崖壁,指月双浮萍。
江流出岷蜀,万折东南倾。
兹山若巨舫,势欲扼沧溟。
天高象教尊,海岳朝百灵。
云水渺四极,下上涵日星。
朱甍倚霄汉,倒影鱼龙惊。
重游十年旧,挂席鸥鸟轻。
维扬魏公幕,回首剑戟明。
行都望北固,铁瓮高峥嵘。
孤舟系烟月,六尺僧窗横。
印师支远俦,静对如风铃。
旷怀怜此翁,得法世虑平。
尘劳霜发秃,风月冰壶清。
乞诗写崖壁,指月双浮萍。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从岷蜀源头流经金山,曲折向东南奔腾的壮丽景象。诗人将金山比喻为一艘巨舫,暗示其雄伟壮观,仿佛要扼守大海。天空高远,象征着尊贵的天象,海岳汇聚,显现出神圣的朝拜之地。江水浩渺,日月星辰在其间映照,显得宏大而深远。
诗人登上金山,回忆起十年前的旧游,心情轻松如鸥鸟飞翔。他在魏公幕府任职时,回首望去,剑戟森然,显示出往昔的军事氛围。从行都北固眺望,铁瓮城巍峨耸立。夜晚,诗人独自在孤舟中,僧窗六尺,静谧而清冷,与印师一同享受这份宁静。
印师的风铃声在静夜中回荡,诗人感叹这位老翁的旷达胸怀,修行使他的心境平和。岁月流逝,他因尘世劳碌而白发斑驳,但内心却如风月般清澈。最后,他请求将诗刻在崖壁上,以月为题,留下两朵浮萍般的印记,寓意人生的无常与诗意的永恒。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