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草扁舟暮,寒云澹树天。
渐沉桥外翠,空听石间泉。
庙古门当岸,村孤屋背田。
众山看处断,微雨滞炊烟。
细草扁舟暮,寒云澹树天。
渐沉桥外翠,空听石间泉。
庙古门当岸,村孤屋背田。
众山看处断,微雨滞炊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舟行于江面,四周景物静谧而幽深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与静交织、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山水画卷。
首句“细草扁舟暮”,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地点,细草与扁舟是傍晚时分常见之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寒云澹树天”一句,通过寒云与淡树的对比,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天空景象,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冷寂之美。
“渐沉桥外翠,空听石间泉”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随着视线的延伸,远处的青山渐渐隐没在一片翠绿之中,而近处的溪流则潺潺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景,也通过听觉元素,让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自然的声音,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庙古门当岸,村孤屋背田”两句,则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之中。古老的庙宇与岸边相对,孤独的村落与背后的农田相映成趣,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这种对历史遗迹和乡村生活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最后,“众山看处断,微雨滞炊烟”两句,以远眺群山的视角结束全诗,同时引入了微雨与炊烟的元素,既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也暗示了生活的温暖与希望。群山的断续与炊烟的停滞,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傍晚江面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与文化的深深思考,以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捕捉与回味。
风高紫兰摧,雪近黄菊槁。
物理有代谢,焉得长美好。
古圣毓庶物,必欲使寿老。
不幸凶短折,岂若保终考。
庄生强齐物,妄谓彭聃夭。
龟鹤动千龄,难与蜉蝣道。
什袭夜光璧,谁忍碎兹宝。
我评菊与兰,终胜百凡草。
田间夜打稻,茅茨耿明灯。
客行过篱外,吠犬似可憎。
放马齧露草,小憩寒塘塍。
坐念今民间,贪吏无与绳。
幸此岁稍稔,庶足供科徵。
不然岂不窘,况乃军旅兴。
往者孰柄国,未谓杞遽崩。
伪心感咎證,水旱常频仍。
兹独有年屡,天仁良可凭。
缓辔忽得句,数星陂水澄。
休兵三十有馀龄,铁马曾来似不曾。
寒士喜从贤御史,閒人许识老名僧。
画船处处歌春雪,厦屋遥遥贮腊冰。
保得西湖如此好,心知明首遇良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