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仁道大,孔圣多罕言。
陋巷如愚子,请问始得门。
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
人多耳目役,言动易谬烦。
运物在执枢,扬波先澄源。
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
护疾不自疗,终当丧其元。
王君凛庭训,惧忝顾复恩。
仁者故乐山,践石伤心魂。
山堂榜嘉名,朝夕事讨论。
五十弥有慕,布褐忘寒暄。
恒恐贻谋善,传绪违诸孙。
伊余何为者,卅年谈心原。
时过业不就,摄气气屡奔。
令子奚所取,误以礼貌尊。
养志思承考,质难广譬援。
户牖铭顾諟,冀将奉清温。
反己重惭讷,成美讵可谖。
报章为君寿,且以永兹轩。
昔闻仁道大,孔圣多罕言。
陋巷如愚子,请问始得门。
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
人多耳目役,言动易谬烦。
运物在执枢,扬波先澄源。
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
护疾不自疗,终当丧其元。
王君凛庭训,惧忝顾复恩。
仁者故乐山,践石伤心魂。
山堂榜嘉名,朝夕事讨论。
五十弥有慕,布褐忘寒暄。
恒恐贻谋善,传绪违诸孙。
伊余何为者,卅年谈心原。
时过业不就,摄气气屡奔。
令子奚所取,误以礼貌尊。
养志思承考,质难广譬援。
户牖铭顾諟,冀将奉清温。
反己重惭讷,成美讵可谖。
报章为君寿,且以永兹轩。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写给高塘王君的一首赠诗,名为《赠高塘王君勿轩》。诗中表达了对仁道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以及对王君庭训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诗的开头提到孔子的教诲,强调了仁道的伟大,但孔子却很少直接谈论它。这暗示了仁道的深奥和不易理解。接着,诗人通过“陋巷如愚子”表达了自己的谦卑态度,表示愿意像孔子在陋巷中的学生一样,虚心求学,找到进入仁道之门的方法。
“四勿启其目,兹义嗟何存”则表达了对仁道的理解需要深入内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诗人认为,人们往往被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导致言行失当。他强调了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比如控制事物的关键在于掌握其枢机,引导水流需先澄清源头。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或戒己离次,所恶肆与昏”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错误。他指出,保护疾病而不自我治疗,最终会导致丧失根本。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警示,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呼吁。
王君受到庭训的熏陶,诗人对其表示敬意,并称其为“仁者”。王君的教导使山堂(可能指王君的居所)成为了一个学习和讨论仁道的场所。诗人提到自己虽已年届五十,仍对仁道充满向往,即使穿着粗布衣裳也忘记了寒暑之别。
诗人担心自己可能无法传承王君的教诲,害怕违背子孙的期望。他自省不足,感到惭愧,但决心努力完善自己,以不负王君的期望。最后,诗人希望以这首诗作为对王君的祝福,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王君的指导和温暖。
整首诗体现了对仁道的深刻思考和对师长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我反省和追求进步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