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槎牙蚀藓痕,黄昏扶醉倍精神。
一枝冷曳孤山雪,七尺横拖庾岭春。
江路策云香在手,溪桥挑月影随人。
归来却笑林和靖,还现堂中上座身。
紫玉槎牙蚀藓痕,黄昏扶醉倍精神。
一枝冷曳孤山雪,七尺横拖庾岭春。
江路策云香在手,溪桥挑月影随人。
归来却笑林和靖,还现堂中上座身。
这首元代诗人谢宗可的《梅杖》描绘了一幅清冷而雅致的画面。首句“紫玉槎牙蚀藓痕”以比喻手法,将梅枝比作紫玉雕琢的槎牙,表面斑驳,仿佛岁月侵蚀留下的痕迹,增添了梅花的古朴韵味。次句“黄昏扶醉倍精神”则写出诗人于傍晚微醺之际,欣赏梅花的专注与兴致盎然。
“一枝冷曳孤山雪”进一步描绘了梅花傲立寒风中的姿态,如同孤山上的积雪,清冷而坚韧。“七尺横拖庾岭春”则将梅枝的长度与春天的生机相结合,暗示其生命力之顽强,即使跨越千里庾岭,也能带来春的气息。
“江路策云香在手,溪桥挑月影随人”通过行走江边小路,手握带有梅花香气的杖,以及在溪桥上挑起月影的细节,展现了诗人与梅花相伴的闲适与惬意。最后,“归来却笑林和靖,还现堂中上座身”以林和靖自比,林和靖以梅为侣,诗人则认为自己在观赏梅花后,心境如林和靖般超脱,仿佛梅花的高洁气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为家中尊贵的存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梅杖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赞美了梅花的孤高品格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寓含了诗人自身的高雅情操。
愁中展卷,讶伤心字字,穷途滋味。
时俗争高薪米价,纸上珠玑不贵。
孤棹空江,荒山斜日,木叶纷纷坠。
艰辛客况,白头未了尘累。
说甚吊古评今,吟风叹月,都是才人泪。
恸哭文章才绝世,清澈一泓秋水。
笑口难开,赏音有几,只合沉沉醉。
苍茫独咏,瑶笙原吹鹤背。
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
九死不辞刀见血,分裂金闺弱质。
尽愧煞,须眉人物,生就秋风荼蓼命,况伤心,少小成孤特,铭表字,待谁泐。
忆从烽火流离日,问人闲,裙钗多少,烟埋雾塞。
衰草茫茫斜照里,何许英魂招得,更无处,搜寻玉骨。
千载春申江上月,照孤城,常作冰霜色,泰山重,死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