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颂·其二》
《颂·其二》全文
宋 / 陈易   形式: 偈颂

个中端的有谁知,知者归来到者稀。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

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

(0)
鉴赏

这首诗《颂(其二)》由宋代诗人陈易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与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无心”与“有心”的辩证关系。

首句“个中端的有谁知”,提出一个疑问:其中的真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接着,“知者归来到者稀”则揭示了理解真理的人虽少,但那些真正追寻真理的人最终会回归到真理的怀抱。这种回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与努力的过程。

“即见即闻还错会,离声离色转乖违”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认识真理的困难。即使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听到了真理的声音,也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这里的“离声离色”指的是脱离了声音和颜色这些表象,去探寻内在的真实。

“山青水绿明玄旨,鹤唳猿啼显妙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山青水绿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真理的显现,而鹤唳猿啼则是自然界中微妙的活动,它们共同展示了真理的奥秘。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真理的显现,强调了自然与真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有意觅渠终不遇,无心到处尽逢伊”表达了追求真理的态度。有意寻找真理的人往往难以找到,因为真理不在人的刻意追求之中,而是在不经意间,当人们放下执着,保持一颗平常心时,真理便会自然呈现。这反映了禅宗中“无心即是道”的哲学思想,即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真理才能被真正领悟。

综上所述,《颂(其二)》通过自然景象与哲理的结合,深刻地探讨了真理的追寻与理解过程,以及“无心”与“有心”在寻求真理中的不同态度与结果。

作者介绍

陈易
朝代:宋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体常。少好学,该综经史,工诗。神宗熙宁初游京师,弃学从佛徒论出世法,有所契。归隐县之蔡溪岩,结庐而处,三十年不下山。徽宗崇宁初,举遗逸及入行,皆不就。时号陈聘君。宣和中卒。
猜你喜欢

偈十二首·其七

鸡鸣丑,三四五六七八九。

象骨峰头木马嘶,新丰洞口石牛吼。

山之前,水之后,吴道僧繇画不就。

断头船子下南康,彷佛天明到湖口。

(0)

除夕集小画舫斋诗钟得磨画二字夜深归舟中续成一律明日简与会诸子

劳劳万态趋今夕,独遣吾徒付醉吟。

去日暗惊磨镜老,看人多学画眉深。

灯前风物花先放,楼外春寒夜已沉。

最是满江渔火绿,归舟还载一年心。

(0)

颂古五首·其五

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头向下。

若也不会,问取东林王大姐。

(0)

送利监收

开眼合眼,道契寰中。东行西行,禅非物外。

大仰插锹叉手,靴里动指头。

南泉把镰刈茅,谁人知此意。

今也道不及古,僧僧解数满肚。

但寻雪月风华,失却昔年活路。

不能返照回光,法界毗卢全露。

阿呵阿,笑倒利头陀,风前月下啰哩啰。

深夜处分诸火客,你看甚么火色。

(0)

寄保暹师

近闻高静趣,犹寄广陵居。

夜会听琴阻,秋期看月疏。

几成归越梦,久绝入梁书。

四释分题处,年来一榻虚。

(0)

宣和改元改僧为德士作偈

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

(0)
诗词分类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诗人
瞿式耜 李义府 萧悫 蔡确 长孙无忌 周济 阮逸女 谈迁 李密 汪之珩 李好古 子兰 蒲松龄 林古度 颜之推 张溥 方维仪 洪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