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得幽亭近岭梅,绿阴名好称仙才。
四围山色檐头出,一带泉声竹里来。
创得幽亭近岭梅,绿阴名好称仙才。
四围山色檐头出,一带泉声竹里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亭子,它位于靠近山岭之处,周围环绕着梅花。诗人通过“绿阴名好称仙才”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赞美之情,既形容了这里的自然景色,又暗示了这片区域给人的超凡脱俗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亭子周围的山色和泉声。"四围山色檐头出"表明从亭子的檐角看出去,是连绵不断的山峦颜色;"一带泉声竹里来"则是说清脆的泉水声音在竹林中回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空间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种写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怀恋,以及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传统情结。
问春为谁来、为谁去,匆匆太速。
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
细履名园,闲看嘉树,蔼翠阴成簇。
争知也被韶华,换却诗人鬓边绿。
小花深院静,旋引清尊,自歌新曲。
燕子不归来,风絮乱吹帘竹。
误文姬、凝望久,心事想劳频卜。
但门掩黄昏,数声啼鴂,又唤起、相思一掬。
冰条木叶。又横斜照水,一花初发。
素壁秋屏,招得芳魂,彷佛玉容明灭。
疏疏满地珊湖冷,全误却、扑花幽蝶。
甚美人、忽到窗前,镜里好春难折。
闲想孤山旧事,浸清漪、倒映千树残雪。
暗里东风,可惯无情,搅碎一帘香月。
轻妆谁写崔徽面,认隐约、烟绡重叠。
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
频年送行客,酒罄诗不工。
最晚与君别,柰此百感丛。
岐山有鸣凤,雅颂移豳风。
于时二老生,出处海上同。
曹刘对匕箸,失色一语中。
明朝蜀江水,不与灞浐通。
人心起毫末,世故关鸿蒙。
乃知贫贱交,不下王霸功。
霜根宿病骥,云帆背蜚鸿。
秋水能隔人,白蘋况连空。
相从自束发,各去随转蓬。
今怀欣有合,后会苦未重。
鲈鱼直万钱,羊酪醅一钟。
愿君养盛年,我友半已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