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柴门尽日开,半园芳草半青苔。
恨无名酒山翁醉,畏有高轩俗客来。
竹里柴门尽日开,半园芳草半青苔。
恨无名酒山翁醉,畏有高轩俗客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郊外竹林中的宁静生活场景。首句“竹里柴门尽日开”,开门见山地展现了竹林中柴门常开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居住环境和谐共存的氛围。接着,“半园芳草半青苔”一句,通过对比芳草和青苔的生长状态,既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喜爱。
“恨无名酒山翁醉”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即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像山翁一样饮酒作乐,享受生活的闲适与自在,但又无奈于现实的局限。“畏有高轩俗客来”则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避讳,体现了诗人追求远离尘嚣、保持心灵纯净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社会的疏离感,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田园诗。
十年湖海上,此日值梅兄。
一见才倾盖,相逢又问程。
新编联画卷,清话入诗评。
从此云山别,因风时寄声。
昔游虎邱山,满天饱风雪。
毡帽骑款段,瘦岭衰草歇。
下马独支筇,十步八九蹶。
石路古木僵,铁花露土骨。
生公何在许,空堂挂明月。
衲僧九十馀,持戒常精洁。
讲经石点头,奇哉广长舌。
我来欲参请,云无法可说。
有井无辘轳,归去心如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