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不捕鼠,威凤岂司晨。
英雄受寒饿,庸庸争笑人。
千金坐可致,不识一丁字。
著作如山期千秋,不覆酱瓿即投厕。
粟不可雨鬼自泣,负盘鼓腹脉望瘠。
清才浊福不相淆,君不闻与之角者去其翼。
骐骥不捕鼠,威凤岂司晨。
英雄受寒饿,庸庸争笑人。
千金坐可致,不识一丁字。
著作如山期千秋,不覆酱瓿即投厕。
粟不可雨鬼自泣,负盘鼓腹脉望瘠。
清才浊福不相淆,君不闻与之角者去其翼。
这首诗《短歌行(其三)》由清代诗人黄人所作,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境遇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首句“骐骥不捕鼠,威凤岂司晨”以骏马和凤凰比喻杰出人才,指出他们不拘小节,不屑于从事琐碎之事,如捕鼠或司晨。接着,“英雄受寒饿,庸庸争笑人”则描绘了英雄人物在社会中的处境,他们可能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贫困,而平庸之人却嘲笑他们。这种对比强调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公平对待。
“千金坐可致,不识一丁字”进一步指出,尽管财富唾手可得,但知识的缺乏却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和知识的重视程度。
“著作如山期千秋,不覆酱瓿即投厕”则将著作比作高山,象征着长期的积累和深远的影响,但若不被妥善保存和传承,最终可能只是被遗忘在角落。这里暗含了对文化传承和价值认同的思考。
“粟不可雨鬼自泣,负盘鼓腹脉望瘠”通过粮食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土地的渴望与不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批判。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与渴望。
最后,“清才浊福不相淆,君不闻与之角者去其翼”总结了主题,强调了才能与命运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即使有才华的人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施展,如同翅膀被剪断的鸟儿。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讽刺,展现了对社会不公、人才价值被忽视以及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