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钟岩畔发,孤棹峡中行。
是岸西方到,兹辰大圣生。
望农花雨急,问禁竹房清。
旅食同僧乞,依稀舍卫城。
疏钟岩畔发,孤棹峡中行。
是岸西方到,兹辰大圣生。
望农花雨急,问禁竹房清。
旅食同僧乞,依稀舍卫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佛日之际,行舟至端州所见之景,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与自然之美。首联“疏钟岩畔发,孤棹峡中行”以钟声与舟行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仿佛引领读者踏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接着,“是岸西方到,兹辰大圣生”两句,将时间与地点巧妙结合,暗示着佛诞的神圣时刻,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之情。
“望农花雨急,问禁竹房清”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存。花雨急落,不仅描绘了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暗喻了佛法如甘霖般滋润人心。而“问禁竹房清”则可能寓指诗人对清净修行之地的向往与探索,体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尾联“旅食同僧乞,依稀舍卫城”以日常生活场景收尾,通过与僧人的互动,以及对舍卫城(古代印度佛教圣地)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切认同与向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宗教情感与个人感悟,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独上遗台,目断清秋,凤兮不还。
怅吴宫幽径,埋深花草,晋时高冢,锁尽衣冠。
横吹声沉,骑鲸人去,月满空江雁影寒。
登临处,且摩挲石刻,徙倚阑干。青天半落三山。
更白鹭洲横二水间。
问谁能心叱,秋来水静,渐教身似,岭上云间。
扰扰人生,纷纷世事,就里何常不强颜。
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见长安。
仁风蔼区宇,圣道日月明。
膏泽育万汇,衣冠乐升平。
夷陵虽云僻,岂无王化并?
奈何洙泗流,不浃荆楚氓。
蛆惑祠奸操,声教若掩扃。
樊山老文学,执法开杳冥。
荡涤众陋习,魑魅不能撄。
巍巍鲁灵光,中天丽晶莹。
一变风俗美,再变礼乐兴。
允矣千载下,勋业昭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