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中秋景不赊,先期约客意空奢。
月华应欲迟三夕,雨色堪怜满万家。
台上高楼生暮角,城边古戍断霜笳。
相看酒既馀深款,小集重图宴晚衙。
何事中秋景不赊,先期约客意空奢。
月华应欲迟三夕,雨色堪怜满万家。
台上高楼生暮角,城边古戍断霜笳。
相看酒既馀深款,小集重图宴晚衙。
此诗描绘了明末文人孙传庭在八月十三夜,应邀至李念腾饷部之鼓楼参加宴饮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秋佳节未得圆满之遗憾,以及雨中无月的凄清景象。
首联“何事中秋景不赊,先期约客意空奢。”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在中秋佳节与友人相聚的遗憾,以及原本对聚会的奢望落空的失落感。次联“月华应欲迟三夕,雨色堪怜满万家。”则进一步渲染了中秋之夜的氛围,月色似乎有意延迟三日,而雨水却让万家笼罩在一片凄凉之中,情感上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同情。
颈联“台上高楼生暮角,城边古戍断霜笳。”描绘了宴会地点的环境,高楼之上,暮角声声,城边古戍,霜笳断续,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尾联“相看酒既馀深款,小集重图宴晚衙。”则转为对宴会本身的描述,虽然酒已尽,但彼此间的深厚情谊并未减退,再次约定晚衙时分再聚,体现了文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相聚时刻的珍惜。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文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绪和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友情的珍视,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平生江海志,烟雨一莎衣。
挂帆恨不早,白首心事违。
作斋跨幽塘,想像未觉非。
时倾半樽绿,自钓尺鲤肥。
芦花卧秋风,柳带摇春晖。
寄言宣城守,何必天际归。
分来何处泉,注此团栾池。
有如大圆鉴,玉匣初开时。
莹然绝纤埃,万象见亭氂。
主人湖海士,曳杖日娱嬉。
应照两侍女,新妆弄妍姿。
亦复照主人,鬓发白丝丝。
北渚一帝子,洛川一宓妃。
池有十种莲,平生所见稀。
纤浓各态度,红白争光辉。
我来亭上饮,夜久未忍归。
翁家采香人,但爱香满衣。
岂知清露湿,圆荷泻珠玑。
荒山古刹殿柱头,莱公题诗说羁游。
当时海棠不择地,有似野水横孤舟。
澶渊功成返黄屋,东储夜宴烧椽烛。
老向雷州着绿衫,蜀芳剪弃吴舡覆。
一骥向来超万群,谁与九原呼相君。
天寒酒浅不供醉,卧看北风吹阵云。
世论尚迫隘,吾道亦摧藏。
行歌碧云暮,坐怨瑶草芳。
不如寄层梯,转盼尽八荒。
飞霞曳为裾,明月缀为珰。
举手招卢敖,振步谒紫皇。
归续大人赋,一笑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