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五月渐生阴,病渴人方起上林。
周稼有风还自熟,商郊虽旱岂妨霖。
贫增贾客时时价,苦尽农家粒粒心。
杜甫不胜忧国愿,向来真与海波深。
骄阳五月渐生阴,病渴人方起上林。
周稼有风还自熟,商郊虽旱岂妨霖。
贫增贾客时时价,苦尽农家粒粒心。
杜甫不胜忧国愿,向来真与海波深。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次韵杨应宁久旱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五月时节,骄阳逐渐隐去,病渴的人们在上林中得以缓解。诗人以自然界的周稼和商郊为喻,说明即使在干旱的环境中,万物依然能自给自足,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韧性。
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社会现实,通过“贫增贾客时时价”这一句,反映了贫富差距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即在干旱时期,商人因粮食价格上涨而获利,而农民则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
最后,诗人以杜甫的忧国情怀作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认为这种忧国之情如同深邃的海波,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感。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深刻的理解与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