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帘旌,掩了灯屏。拥红炉、小坐调笙。
十三银字,一一春莺。看天如水、人如玉、月如冰。
兔魄刚明,兽焰初停。满窗儿梅影低横。
丝丝风细,笼袖寒生。正烛三枝,香三炷,漏三更。
下了帘旌,掩了灯屏。拥红炉、小坐调笙。
十三银字,一一春莺。看天如水、人如玉、月如冰。
兔魄刚明,兽焰初停。满窗儿梅影低横。
丝丝风细,笼袖寒生。正烛三枝,香三炷,漏三更。
这首清代赵庆熹的《行香子·冬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温馨的冬夜画面。开篇“下了帘旌,掩了灯屏”,营造出一种深宅静院的氛围,暗示主人公在夜晚独自享受宁静。接着,“拥红炉、小坐调笙”,炉火炽热,笙音悠扬,透露出一丝暖意和闲适。
“十三银字,一一春莺”运用了比喻,将乐曲的音符比作春天的黄莺,生动地表现出音乐的婉转动人。随后,“看天如水、人如玉、月如冰”,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的映衬,展现出冬夜的清澈与人的纯洁之美。
“兔魄刚明,兽焰初停”描绘月光皎洁,炉火渐息,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接下来,“满窗儿梅影低横”,窗外梅花的影子斜斜地映在窗上,增添了冬夜的诗意。风吹过,带来一丝丝寒意,“笼袖寒生”,让人感受到冬夜的凉意。
最后,“正烛三枝,香三炷,漏三更”,以时间的流逝,暗示夜已深沉,但主人公仍沉浸在这份静谧与温暖中。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夜的静美,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品味和对冬夜的独特情感。
郡僻人事少,云山常眼前。
偶从池上醉,便向舟中眠。
与子居最近,周官情又偏。
闲时耐相访,正有床头钱。
时辈似君稀,青春战胜归。
名登郤诜第,身着老莱衣。
称意人皆羡,还家马若飞。
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