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鹤鸣风林,思君独居乐。
空庭无杂宾,揽书临高阁。
心閒世亦轻,浮云任飘泊。
嗟予日纷纷,良苦不自觉。
从今学逃禅,尘心尽摧剥。
避世金马门,堪笑东方朔。
玄鹤鸣风林,思君独居乐。
空庭无杂宾,揽书临高阁。
心閒世亦轻,浮云任飘泊。
嗟予日纷纷,良苦不自觉。
从今学逃禅,尘心尽摧剥。
避世金马门,堪笑东方朔。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独居生活中的心境与追求。开篇“玄鹤鸣风林”,以鹤鸣象征高洁之志,引出诗人对君子之居的向往。接着“思君独居乐”,表达了诗人虽独自居住,却因内心的宁静而感到快乐,与外界的纷扰形成对比。
“空庭无杂宾,揽书临高阁”两句,进一步展现其清静的生活状态,通过“空庭”、“无杂宾”、“揽书”、“临高阁”的行为,突出诗人的闲适与高雅。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以自由,仿佛与世隔绝,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心閒世亦轻,浮云任飘泊”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漠态度,认为内心的平静足以超越外界的喧嚣,如同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自由自在。这种超脱的态度,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嗟予日纷纷,良苦不自觉”两句,诗人自省,感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琐事困扰,未能察觉到内心的疲惫与痛苦。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反省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真正内心平静生活的渴望。
最后,“从今学逃禅,尘心尽摧剥。避世金马门,堪笑东方朔。”诗人决定从今以后学习逃避尘世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净化。他希望远离尘嚣,像古代隐士东方朔一样,过着避世的生活。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含蓄地批评了世俗社会的虚伪与浮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独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屠苏后饮,鞭竹禁声,积雪助寒催晚。
剪燕粘鸡,暗想旧京人面。回盼。
惜春期、不系东君眼。
念往日铜街,紫曲狂朋,快侣星散。影事寻三馆。
记演象圭台,梦华天远。检点春衫,两袖污尘犹满。
才遣。一封书、又惹危肠断。
便直北、锋车径达,望神皋不见。
赤雅编残,青鸾骖远,梦云吹满江湖。
好天良夜,泼水簟纹铺。
回首邛池事,影蛮熏重,愁损相如。
曾传谕,三巴父老,锦样话成都。愁余。
羁宦久,西江被勺,南海明珠。
问谁招蜀客,重按吴歈。
臣甫低头,杜宇思归,引良愿犹虚。
寻仙远,樵歌凤响,清梦绕匡庐。
鲛宫泉滴。叹织绡输泪,海红愁隔。
眼缬花空,珠尘玉碾,帘窣冷吟烟直。
化身梅影瘦,寻旧月、前溪风色。
放襟袌,问平戎上策,何与词客。游迹。尚记忆。
南去北来,侧帽关山笛。
画省含香,青衫索米,曾赋汴京凝碧。
凤翎珍护好,文囿窜、江湖悽历。
漫自惜,付雪儿按歌,吹梦无隙。
水暖春申浦,第一是、木笔初开。
东风又到,海棠坊巷,婴武楼台。
小园三四处,银塘外,香车转尽轻雷。
算韶华一百五,刚过人日挑菜。
佳约在红笺,春眠起,新妆争画眉黛。
浅淡著衣裳,怕轻薄儿猜。
料靡芜绿到江南,先偷绣红罗踏青鞋。
穿花去,防被柳丝,兜斜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