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勋明峻德,首切授时心。
悬象占宾饥,推天示总林。
羲和咨叔仲,寒暑酌盈侵。
置闰昏中定,归奇卦扐寻。
成章兮气朔,同律协阳阴。
三百六旬准,春秋冬夏谌。
明堂扉左阖,高阁漏低斟。
万古畴人则,司民是所钦。
放勋明峻德,首切授时心。
悬象占宾饥,推天示总林。
羲和咨叔仲,寒暑酌盈侵。
置闰昏中定,归奇卦扐寻。
成章兮气朔,同律协阳阴。
三百六旬准,春秋冬夏谌。
明堂扉左阖,高阁漏低斟。
万古畴人则,司民是所钦。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赋得闰月定四时》。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多以颂扬皇权、歌咏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运用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儒家思想,探讨了闰月与四季的关系,以及其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将古代的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结合,表达了对传统学问的尊重和对国家治理的深思。
“放勋明峻德,首切授时心”,开篇即点明了君主应以德治国,重视时节的安排,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接下来,“悬象占宾饥,推天示总林”两句,通过描述古人利用天文现象预测天气、指导农事,展现了古代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羲和咨叔仲,寒暑酌盈侵”则进一步说明了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太阳运行来确定季节变化,以及如何根据季节调整农业生产活动。通过“置闰昏中定,归奇卦扐寻”,乾隆皇帝强调了闰月的设置对于确保四季划分准确的重要性,这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周期的稳定,体现了对农业社会基础的重视。
最后,“成章兮气朔,同律协阳阴”两句,表达了四季更替与阴阳调和的自然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的思想。“三百六旬准,春秋冬夏谌”则强调了时间的精确计算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明堂扉左阖,高阁漏低斟”描绘了古代建筑中用于计时的设施,如明堂和漏壶,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管理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万古畴人则,司民是所钦”则总结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以及后世对这些智慧的敬仰和遵循。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乾隆皇帝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代学问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