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难写流虹影,喜梦里垂垂。
比似人间枝叶异,桃丝。
红房烂煮琼花宴,问此曾何时。
四十九年偿慧业,归迟。
清波难写流虹影,喜梦里垂垂。
比似人间枝叶异,桃丝。
红房烂煮琼花宴,问此曾何时。
四十九年偿慧业,归迟。
这首《桃丝》出自清代顾贞立之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画面。开篇“清波难写流虹影”,以清波难以捕捉彩虹的幻影起兴,暗示了梦境中的景象难以言喻,充满了神秘与不可捉摸的美。接着,“喜梦里垂垂”表达了对梦境中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向往。
“比似人间枝叶异,桃丝。”这一句将梦境中的景象与现实世界进行了对比,指出桃丝(可能是指桃树的细长枝条)在梦中与现实中有所不同,暗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与独特性。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梦境中奇异景象的赞美。
“红房烂煮琼花宴,问此曾何时。”这里描述了一场用琼花(一种美丽的花卉)烹饪而成的盛宴,红房可能指的是宴会的华丽场景。诗人通过这场盛宴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梦境中的奢华与美好,同时也提出了对梦境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疑问,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最后,“四十九年偿慧业,归迟。”这句话可能是对诗人一生智慧的总结,暗示了诗人经历了四十九年的智慧积累,最终回归到了某种精神的归宿或境界。这里的“归迟”可能意味着诗人对智慧追求的持久与深沉,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整体而言,《桃丝》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梦境与现实、美丽与神秘、智慧与归宿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行乐尤宜少。忆坡公、洞箫听罢,划然长啸。
四海共知霜鬓满,莫问近来何妙。
也不记、金莲曾照。
老没太官糕酒分,把茱萸、便准登高了。
齐得丧,等嘻笑。集无韩子潮州表。
数当时、南迁者众,北归人少。
赤壁玉堂均一梦,此岂蛮烟能夭。
与同叔、俱尝知道。
谁问进贤冠底说,画出来、不似眉山帽。
秋菊盏,献公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