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端然似涉秋,粉云阴重不曾收。
那知四月之间雨,做就中年以后愁。
儿女恨,霸王筹,濛濛都付两溪流。
碧天何日红霞衬,晕遍江南小画楼。
入夏端然似涉秋,粉云阴重不曾收。
那知四月之间雨,做就中年以后愁。
儿女恨,霸王筹,濛濛都付两溪流。
碧天何日红霞衬,晕遍江南小画楼。
这首《鹧鸪天》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的“苦雨”系列作品之一。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季连绵不绝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愁绪与无奈。
首句“入夏端然似涉秋”,以夏喻秋,形象地表达了夏季雨水之多,仿佛整个季节都笼罩在秋天的氛围之中。接着,“粉云阴重不曾收”,进一步渲染出阴沉压抑的天气景象,云层厚重,难以散去,暗示着持续不断的雨势。
“那知四月之间雨,做就中年以后愁。”这两句转折,点明了这场雨并非偶然,而是自四月延续至今,给人们带来了长久的忧愁。这里的“中年”可能是一种比喻,象征着生活的某个阶段或状态,强调了愁绪的持久与深刻。
“儿女恨,霸王筹,濛濛都付两溪流。”这一句运用了典故,将个人的愁怨与历史人物的情感相联系,暗示了愁绪的普遍性和深远性。同时,通过“两溪流”这一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表现了愁绪如同流水般无尽流淌。
最后,“碧天何日红霞衬,晕遍江南小画楼。”表达了对晴朗天气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霞衬碧空,预示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而“晕遍江南小画楼”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寄托了词人对于宁静和谐生活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
佛印老秃翁,片言拄苏子。
禅床咫尺间,忽掷千万里。
不解弦中调,如风过牛耳。
却望妙高台,嵯峨插天起。
俊雕摩空没,波平四如砥。
意气稍得舒,归来对隐几。
卷我广长舌,避汝坚利齿。
初若锥遇锤,契则针投水。
欲识苏子谁,长爪梵志是。
不向无智生,宁向有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