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蚊告教一何奇,妙语都捐是与非。
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
惜哉顽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
费尽谆谆无领略,更烦明月到窗扉。
夜蚊告教一何奇,妙语都捐是与非。
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
惜哉顽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
费尽谆谆无领略,更烦明月到窗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蚊香旁的静谧图景,诗人以蚊香为喻,表达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传达之难。"夜蚊告教一何奇"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神秘而又微妙的情境,蚊香似乎在进行着某种隐喻性的教育,而这教育本身就充满了奇思妙想。
接着的"妙语都捐是与非"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教育或知识传达的重要性,它关乎真伪之辨,是非曲直。诗人用蚊香在耳边细语来比喻这种微妙而又深邃的沟通方式。
"偏向耳旁呈雅奏,直来面上发深机"则是对这过程的一种形象描绘,蚊香似乎在进行一场精美的演奏,它的声音直接传递到脸庞之上,触动了人心深处的思考。
然而,这种沟通和知识的传达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惜哉顽固终难入,多是聋迷听者希"表露出了诗人的遗憾,那些顽固不化之人,他们的心灵如同石头般坚硬,对于蚊香所传递的智慧和真理难以产生共鸣。
尽管如此,诗人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持续地进行着知识的传达。"费尽谆谆无领略"中,“谆谆”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耐心而细致的态度,即便是面对那些难以觉悟之人。
最后一句"更烦明月到窗扉"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似乎即使在夜深人静时刻,诗人也愿意让那清晰如同蚊香智慧的月光照进自己的心房,以此来慰藉自己对于知识传播之路的坚持与努力。
掉扇回腰,摔巾驻盼,今朝未信重逢。
如何瘦影,依然玉样玲珑。香一缕,画屏东。
正蔷薇、斜亚初红。漫惊意外,须知眼底,都在心中。
谁堪弱絮孤蓬。仍向江湖浪里,泊雨飘风。
汝愁弦涩,我怜琴旨都慵。衫半弛,髻低笼。
且同消、酒酽茶浓。商量去住,梧边残照,催近帘栊。
桃叶无家,杨花同命,一十六春如梦。
汉碧纱棂烟藓满,抹上秋痕无缝。
当年横烛倚箫,咽露凄声,能教抱柳纤蝉恐。
不信弱兰风悴,韶华虚哄。
须为俪燕逑莺,闹红劫苦,玉天行复骖凤。
悔如许、窄衫小鬓,竟迟误、珍珠恩宠。
漫魂望、家山一恸。断芜千里斜阳送。
叹阿母将归,谁携麦饭清明垄。
蓟柳吹云,潞帆剪月,归装直忍匆匆。
一领青衫,凄凉一路西风。
蒋山斜日摇鞭影,踏残芜、马足都慵。
梦吴中,枫角蝉窗,荻背渔筒。
登高回望金陵道,有城岚天远,湖气烟重。
古驿荒灯,隔波照惯萍踪。
一行晚雁琴台去,问飘零、多少英雄。
听孤松,翻起晴涛,搅乱疏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