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深锁白云封,九节丹崖第几重?
欲向山中询甲子,秦人尽日不相逢。
洞门深锁白云封,九节丹崖第几重?
欲向山中询甲子,秦人尽日不相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秘而神秘的山洞景象,充满了道家哲学的韵味。首句“洞门深锁白云封”以“深锁”和“白云封”两个词组,营造出一种幽闭而又飘渺的氛围,仿佛那洞门背后隐藏着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接着,“九节丹崖第几重?”一句通过询问“第几重”,不仅增加了悬念,也暗示了探索的艰难和洞穴的深远。这种层层递进的描绘,让人不禁联想到修炼成仙的历程,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后两句“欲向山中询甲子,秦人尽日不相逢。”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想要在山中寻找时间的线索,即“甲子”,这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也是对永恒与瞬间、现实与超脱之间关系的探讨。然而,却始终未能遇到那位象征着古老智慧的“秦人”,这既是对理想与现实难以调和的感慨,也是对追寻真理过程中孤独与坚持的颂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的孤独与执着。
倦客欲休息,驱车问灵境。
谷口采樵人,指是飞云岭。
古洞响寒泉,高峰明返景。
松涛从空来,感此动清警。
昔我登此山,垂发始覆颈。
杯底吸霞光,溪边捉云影。
当时虽无知,脉脉心已领。
抚树发长叹,岁月直俄顷。
俯仰心豁然,天风磬声冷。
盥手披图看遗迹,图中石室神仙宅。
卷轴参差叠六经,都是慈亲手所积。
当日严亲游历时,慈亲彝训在书帷。
自课四声通韵语,膝前把卷胜名师。
敬睹遗容开泪目,依稀小榻依花木。
秋庭新爽扇凉生,石室紬书随意读。
幼学初资慈教成,壮学还因严训行。
一品紫泥封诰后,圣人许说显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