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飞泉悬碧嶂,七层危塔俯平冈。
禅心孰果参莲界,故址今犹剩竹房。
径绕微风松籁古,坡涵晓露枳花香。
摩挲宝祐残碑字,高阁当年接渺茫。
百丈飞泉悬碧嶂,七层危塔俯平冈。
禅心孰果参莲界,故址今犹剩竹房。
径绕微风松籁古,坡涵晓露枳花香。
摩挲宝祐残碑字,高阁当年接渺茫。
这首诗描绘了巾子山的壮丽景色与历史遗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瀑布、古塔、竹房、松林、枳花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首联“百丈飞泉悬碧嶂,七层危塔俯平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山中瀑布与古塔的雄伟景象,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宛如碧色屏障悬挂于空中;古塔则巍然屹立,俯瞰着下方的平缓山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巾子山的壮观与神秘。
颔联“禅心孰果参莲界,故址今犹剩竹房”转而探讨精神层面,提出关于禅宗修行与莲花界的思考,暗示山中曾有僧侣修行,留下竹房作为遗迹,引人遐想。
颈联“径绕微风松籁古,坡涵晓露枳花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宁静的自然风光,微风吹过松林,发出古老而悠扬的声音;晨露滋润着枳树,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尾联“摩挲宝祐残碑字,高阁当年接渺茫”收束全诗,诗人抚摸着古老的碑文,追忆往昔,感叹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高阁曾经连接着遥远的过去,如今却显得格外渺茫。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巾子山独特的自然美与人文底蕴,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浩荡三十年,如萍寄沧海。
起为太学师,一日扬光彩。
迢收赴中都,送客纷云蔼。
名惭相国知,礼感亲王侍。
徘徊未得去,忽复朱颜改。
诏许江南归,青山草堂在。
放浪黄牛村,犹瞻金马门。
适性讵非乐,扪心空自论。
田翁四五人,共忘乡相尊。
把酒酬殳基,白石今犹存。
天寒落松影,岁久生苔痕。
试求金光草,超然事幽讨。
依稀顾况台,寂莫钱王道。
东门叹黄犬,税驾胡不早。
长歌归去来,吾从鹿门老。
行行出城南,登高望三丘。
雉堞壮天居,宫殿若云浮。
星分斗牛野,水合江汉流。
苍然淮上山,聚米当马头。
气已无朔漠,人今冠中州。
慷慨忆当时,远近开朱楼。
仙人翠羽帐,王母珊瑚钩。
貂蝉霭七贵,车马从五侯。
光辉互照耀,气意何绸缪。
严霜戒秋杪,百草俱已衰。
子别何匆匆,一尊聊共持。
今晨白门道,后夜沧海湄。
长歌独慷慨,健步何逶迤。
古来声利场,日出纷火驰。
进非才不任,退亦分所宜。
吹竽我岂滥,售璞人皆嗤。
峻节当自厉,坦途方在兹。
从容有新语,千里慰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