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儒生拙,端居抱百忧。
诗分余日补,病泥古方求。
四海几青眠,三公谁黑头。
东南民力尽,江水极天流。
独有儒生拙,端居抱百忧。
诗分余日补,病泥古方求。
四海几青眠,三公谁黑头。
东南民力尽,江水极天流。
这首清代诗人徐宝善的《独有》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首句“独有儒生拙”,揭示了诗人的自我定位,作为一个儒生,他自认为才智平凡,但又深感责任重大。接下来,“端居抱百忧”描绘了他静坐家中,内心充满种种忧虑,体现出儒家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诗分余日补”表达诗人通过写诗来排解忧愁,将剩余的时间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寻求精神寄托。而“病泥古方求”则暗示他在面对困境时,试图从古代典籍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他对传统知识的执着和依赖。
“四海几青眠,三公谁黑头”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意指天下苍生困苦不堪,而朝廷高层却无人能解救百姓疾苦,表达了对官僚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最后,“东南民力尽,江水极天流”描绘出一幅凄凉景象,东南地区的人民已经疲惫至极,江水滔滔,似乎象征着人民的苦难无尽,以及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时期的无奈与悲愤,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批判意义。
春梦觉,一声何处啼鸟。
东风二月旧江南,庾郎暗老。
嫩寒日日禁单衣,阑干凭遍清晓。水涯柳条渐好。
玉骢几度曾到。如今巷陌踏青时,故人去杳。
杏花不在宋东邻,苔墙犹自围绕。
凤鞋次弟又斗草。暗凄凉、前度怀抱。
病后不禁愁恼。怕西园路湿,残红如扫。
空忆花前纤腰袅。
借草生情,因风弄影,熠耀飘来何处。
个个轻盈,点缀秋光无数。
才乱穿、小幔疏棂,又暗照、空墙废圃。
似从他、狡狯天孙,繁星洒作夜深雨。
佳人轻把扇子,扑取青苔砌上,玉纤笼住。
凄切寒蛩,妒杀流辉迟暮。
怕烛至、暂敛微明,缀庭柯、顿成珠树。
最堪怜、数斛徵求,遍山岩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