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色碧无碍,山光静有馀。
明将启跸去,且复凭窗虚。
尘意何曾到,道心可验诸。
便因思舜命,耽逸岂因予。
树色碧无碍,山光静有馀。
明将启跸去,且复凭窗虚。
尘意何曾到,道心可验诸。
便因思舜命,耽逸岂因予。
这首诗描绘了碧静堂周围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宁静。首句“树色碧无碍”,以碧绿的树色渲染出一片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一切都被这绿色所覆盖,没有任何阻碍。接着“山光静有馀”,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山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余晖洒落,更添几分悠远之意。
“明将启跸去,且复凭窗虚”两句,透露出诗人即将离开此地,内心虽有不舍,但依然选择暂时放下,静静地站在窗前,让思绪飘散在这片宁静之中。这里的“启跸”指启程或出发,与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式有关,此处借指诗人的离开。
“尘意何曾到,道心可验诸”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杂念的超脱和对道家精神的追求。他认为自己的心灵从未被尘世的欲望所触及,而是在追求一种更为纯净、更为深远的精神境界。
最后,“便因思舜命,耽逸岂因予”两句,借古喻今,提到古代圣君舜帝的勤勉与治理国家的智慧,诗人以此自勉,表示自己不会因为个人的安逸而懈怠,而是会像舜帝那样,勤于政务,为国为民尽心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意的作品。
吾岂异人情,尊生而贱死?
不分地吉凶,但论人臧否。
嗟彼堪舆家,群逞谋生技。
愚者坠术中,指挥任所使。
区区土一坏,千金弃敝屣。
福利以惑人,罪魁此为始。
在昔范公坟,万弩石齿齿;
山灵倏变幻,朝天千笏倚。
郭璞著葬经,天乃斩其祀。
可凭不可凭,兴衰难尽恃。
岂知相阴阳,冈原随所止;
处处有佳城,何必誇奇诡。
枯骨可荫人,生者胡为耳?
一卷青鸟经,归根在天理。
断云尚滞天半,沈阴十日,寒意生庭户。
更箭激酸风,柝铃凄语。
素衾空叠,香篝未暖,夜长和影相偎,乱愁千缕。
念绣阁、深盟竟谁主。
泪痕枕畔点点,别鹤慵弹,病鸾羞舞。
漫独下、芳阶留连私步。
翠萝升壁,苍苔掩径,树头已是花稀,乳莺啼苦。
问春色、漂流向何处。倦旅。
惟是闷酌春醪,闇吟愁赋。楚峡迢遥更无路。
想行云、朝暮自有神仙侣。帘半捲、隐隐瞻鸾驭。
露寒清影吹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