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下白云堂,堂上高人一办香。
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
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
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
白云峰下白云堂,堂上高人一办香。
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
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
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白云堂内外进行佛事的景象,展示了佛教礼仪和宗教修行的庄严与宁静。"白云峰下白云堂"直接设定了诗歌的情境,引人入胜。"堂上高人一办香"则通过高僧燃香的动作,渲染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气氛。
紧接着的"绕殿持经山四合,缭墙行道木千章"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即诵经。这里的"绕殿"和"缭墙"形象丰富,传达出一种周而复始、不懈怠力的宗教修为。
诗人接着写到"众生未免婴时苦,大士宁能与世忘"。这两句表达了佛教对于众生苦难的同情,以及大德高僧超脱尘俗、遗忘世间纷争的境界。这不仅体现了佛法对于解脱苦海的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理念的认同与赞美。
最后两句"祈雨祈晴来复去,此身却似白云忙"则转向自然界的变化与佛事活动之间的和谐共存。诗人自比为白云,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在佛法修持中的勤奋与忙碌,同时也隐含着对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由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宗教生活场景和内心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寄托。
梅雨润兼旬,暑月不知夏。
溪流三尺强,舟人惊昨夜。
余家有瓜田,蘋藻纷揉藉。
鱼虾失凭依,跳跃至床下。
卑湿畏暮年,扶策升台榭。
难愿方丈食,互市物踊价。
四邻各凄凉,惟有酒可借。
五月藉新白,咀嚼胜枣炙。
闭门人事绝,向晚乌巾卸。
震雷压不住,神龙未遑暇。
或谓蛟为孽,胡不宁尔舍。
旱涝政本农,偏惠及閒架。
皇天无所私,未遽损禾稼。
一洗天下清,作我圣人化。
郡古湖如镜,照人心胆清。
閒曹应事简,尽日读书声。
府主旧知举,同僚亲弟兄。
人言游宦乐,难得比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