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犹远志,小草已人间。
不是无经济,谁能断往还。
江鱼肥入馔,霜橘绿堆盘。
问我心何住,红藤拄杖端。
山中犹远志,小草已人间。
不是无经济,谁能断往还。
江鱼肥入馔,霜橘绿堆盘。
问我心何住,红藤拄杖端。
这首诗名为《秋坐碧玉楼(其二)》,是明代文人陈献章所作。诗中以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
首句“山中犹远志”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深远,暗示诗人的心境追求远离尘世的高洁。次句“小草已人间”则对比出山中与人间的不同,小草虽微,却已在人间繁茂生长,暗指世事变迁。
“不是无经济”一句,诗人自谦并非无治世之才,但选择了在山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体现了他的超脱与淡泊。“谁能断往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割舍,不愿轻易往返于仕途与隐居之间。
后两句“江鱼肥入馔,霜橘绿堆盘”描绘了山中生活的简单而富足,鱼肥橘绿,生活自给自足,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满足感。
最后,“问我心何住,红藤拄杖端”以问句收束,表达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即使身处山野,心却如红藤杖一般坚韧,寓言般地展示了他内心的归宿和对生活的执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情怀。
何事春工用意。
绣画出、万红千翠。
艳杏夭桃,垂杨芳草,各斗雨膏烟腻。
如斯佳致。
早晚是、读书天气。
渐渐园林明媚。
便好安排欢计。
论槛买花,盈车载酒,百琲千金邀妓。
何妨沈醉。
有人伴、日高春睡。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
有天然、蕙质兰心。
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
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人悄悄,夜沉沉。
闭香闺、永弃鸳衾。
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
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
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