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随意作清娱,底觉风光塞景殊。
且喜树姿犹张王,还教峰色不模糊。
道堪因契真佳矣,画岂能工有是夫。
彷佛翠微阿那畔,丹邱生在许招呼。
山居随意作清娱,底觉风光塞景殊。
且喜树姿犹张王,还教峰色不模糊。
道堪因契真佳矣,画岂能工有是夫。
彷佛翠微阿那畔,丹邱生在许招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居住时的随意与清雅之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体会。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树姿与峰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
首联“山居随意作清娱,底觉风光塞景殊”开篇点题,描述了在山中居住的自由自在,以及所见风光的独特之处,暗示了与世俗的隔绝和内心的宁静。
颔联“且喜树姿犹张王,还教峰色不模糊”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树木的姿态如同君王般挺拔,山峰的颜色清晰可见,没有被雾气遮掩,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纯净。
颈联“道堪因契真佳矣,画岂能工有是夫”转而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认为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验是真正的美好,即便是最精湛的画作也无法完全捕捉到这种自然之美。
尾联“彷佛翠微阿那畔,丹邱生在许招呼”以想象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仿佛置身于翠绿山林之中,与自然界的生灵和谐共处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露华侵晓,酿春寒种种,动人愁绝。
底事三更眠不稳,窗外雨声凄切。
细数铜壶,频添绣被,兽碳红炉灭。
心情无那,不知还向谁说。
况是十载离家,半生作客,入世遭磨折。
辛苦好偿儿女债,赢得病怀如结。
梦绕青门,枕凝红泪,瘦影横残月。
晨鸡三唱,醒来又听檐铁。
九秋芳信知何许。新声一卷争睹。
雅韵珠流,清辞玉润,六代宗风堪溯。深情似诉。
正三径凝霜,一枝含露。
淡极无言,定应消受锦囊贮。家风君自领取。
想词坛兢羡,吟就飞絮。
听雨联床,消寒剪烛,酬唱兰闺伴侣。天涯日暮。
奈塞北风霜,江南烟树。愿写乌兰,好将红豆数。
滴粉搓酥,镂雪团香,新诗一编。
想吟工谢絮,曾邀叔赏,赋成鲍茗,惯得夫怜。
山映奁青,云迷桁白,绝代销魂句早传。
鸳鸯侣,喜一般才调,一样华年。匆匆催返瑶天。
怅月照青琴冷素弦。
幸银钩细字,犹霏麝馥,金荃丽字,尚叠鸾笺。
元相悲怀,潘郎愁结,触拨香痕意惘然。
空惆怅,望碧城飘渺,难挽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