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猎猎吹红旗,舟人结束誇水嬉。
短衣青帽锦半臂,横波鼓鬣飞鲸鲵。
江潮漫漫江水阔,浪花击碎千堆雪。
画桡擘水挽不回,白羽离弦箭初脱。
岿来醉作踏浪歌,应笑吴儿拜浪婆。
朱楼相映绿阴里,两岸人家欢乐多。
饭筒角黍缠五綵,楚俗至今犹未改。
日暮空歌何在斯,不见三闾憔悴时。
江风猎猎吹红旗,舟人结束誇水嬉。
短衣青帽锦半臂,横波鼓鬣飞鲸鲵。
江潮漫漫江水阔,浪花击碎千堆雪。
画桡擘水挽不回,白羽离弦箭初脱。
岿来醉作踏浪歌,应笑吴儿拜浪婆。
朱楼相映绿阴里,两岸人家欢乐多。
饭筒角黍缠五綵,楚俗至今犹未改。
日暮空歌何在斯,不见三闾憔悴时。
这首《竞渡曲》描绘了宋代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充满了生动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首先,诗人以“江风猎猎吹红旗”开篇,通过“猎猎”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江风的强劲,红旗在风中飘扬,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接着,“舟人结束誇水嬉”一句,点明了参与者的兴奋与自豪,他们准备充分,跃跃欲试。
接下来的几句,“短衣青帽锦半臂,横波鼓鬣飞鲸鲵”,通过服饰细节展现了参赛者们的装扮,以及他们与水的亲密接触,仿佛鲸鲵般在水中自由游弋。紧接着,“江潮漫漫江水阔,浪花击碎千堆雪”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江面的广阔与浪花的翻腾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
“画桡擘水挽不回,白羽离弦箭初脱”则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了划桨的技巧与速度,以及箭射出时的迅猛,进一步渲染了比赛的紧张与激烈。
“岿来醉作踏浪歌,应笑吴儿拜浪婆”两句,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传统习俗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幽默感,将严肃的比赛场面与轻松的民间习俗巧妙结合。
最后,“朱楼相映绿阴里,两岸人家欢乐多”描绘了比赛周围的景象,朱红色的高楼与绿树相互映衬,两岸的人们欢声笑语,共同庆祝这一盛事,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饭筒角黍缠五綵,楚俗至今犹未改”提到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以及这一习俗的延续,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积淀。
“日暮空歌何在斯,不见三闾憔悴时”则以历史人物屈原为引,表达了对先贤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不仅展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也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是一幅生动而富有深意的民俗画卷。
东吴陆氏古称雄,今日君家迈古风。
父子弟兄纡紫绶,麒麟偏在一门中。
与君作宦汉西京,十载追游畅性灵。
飞觞谢传围棋墅,弹剑周郎洒泪亭。
春来秋去欢无歇,星流雨散从今别。
君提侯印赴滇南,浩荡青冥动双节。
雄才健笔人不如,况乃腹内多诗书。
盛年黄霸初为郡,紫阁归来日有馀。
葛仙隐方厓,陶公栖曲林。
邦圻聚灵薮,往哲寄幽寻。
季父慕嘉遁,卜筑东山岑。
丹榆夹门径,平畴间清浔。
劳形理耕织,旷望悦高深。
亲交集近局,浊酒时共斟。
岂必丝与竹,俯聆清涧音。
机心一以息,宴坐但冲襟。
醇和会玄理,恺悌契神心。
渥颜永无改,万寿乐且湛。
爱子解组归,娱彩兰堂阴。
列鼎力岂逮,苦节播休音。
箪瓢进菽水,俯仰展欢忱。
内盛匪外备,物理徵在今。
民生信多故,天道广且慈。
白日烛下土,回光彻幽微。
秉节历皇甸,四牡騑以驰。
孟春阳气应,万物发华滋。
周行布嘉会,缓狱宪天施。
先民有遗轨,慎刑释其疑。
鄙哉夸毗子,察察于渊鱼。
深沈台院,独自在他乡,怕逢佳节。
春尽离家忽地,一阳时月。
雁书不到衡阳外,盼关山、几多重叠。
满城寒雨,一庭衰草,助人愁切。
想儿女、家园欢笑,道而翁拥旄,持节体国。
勤民揭天勋业。
吾衰不似当年矣,对大川、怅无舟楫。
竹篱茅舍,不如归去,当家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