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河流一缕微,凭虚俯见乱鸦飞。
云流槛外生寒色,霞落樽中驻晚晖。
共赋高秋能不倦,登楼后约恐长违。
仲宣老去随萍梗,湖海茫茫几梦归。
遥望河流一缕微,凭虚俯见乱鸦飞。
云流槛外生寒色,霞落樽中驻晚晖。
共赋高秋能不倦,登楼后约恐长违。
仲宣老去随萍梗,湖海茫茫几梦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略带忧郁的秋日登楼图景。诗人站在杨子畏的别业之楼,远眺河流,只见一抹细流在视野中蜿蜒流淌,仿佛是天地间的一丝微弱联系。楼下,群鸦盘旋,增添了几分苍凉与寂寥。
诗人接着描述了楼外的景色:云彩在栏杆之外缓缓流动,为这秋日的天空添上了一抹寒意;夕阳的余晖洒在酒樽之上,似乎将时间凝固,让这一刻变得格外悠长。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共赋高秋能不倦”,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吟诗赏景的愉悦之情,即使是在高秋时节,也难以感到厌倦。然而,“登楼后约恐长违”则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担心这次相聚之后,未来的重逢可能遥遥无期。
最后两句“仲宣老去随萍梗,湖海茫茫几梦归”引用了王粲(字仲宣)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王粲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晚年却只能随波逐流,无法回到故乡。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簇云行太虚,作霖自天意。
凉气入郊坰,通宵喜不寐。
鼕鼓喧铜驼,鲸钟韵萧寺。
迟明上层楼,羽扇端可弃。
万象奔空来,揽之入诗思。
七碗有馀清,一觞成径醉。
倒着白接䍦,飘萧新出笥。
客有可人姿,终规聊见志。
乐饮虽及辰,沈酣非所恣。
主人云梦胸,绰有容物智。
温颜起谢客,博哉斯言利。
平生千金躯,于此肯尝试。
逡巡扫钜篇,华衮酬一字。
观者嗟贤王,不以儒为戏。
磨砖不成镜,画饼不可食。
谈空如画饼,要匪实消息。
泥有如磨砖,未免见排辟。
筹量有无中,背道费寻觅。
先天为心祖,此事冥太易。
空毋堕渺茫,有勿著声色。
勿同半生灭,邪见徒役役。
万有齐一虚,寥廓鸟无迹。
至虚本非无,岂谓滞神识。
佳哉僧肇论,妙意真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