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贾浪仙故里》
《贾浪仙故里》全文
清 / 夏孙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落叶长安道,来寻岛佛乡。

村萦流水碧,山对夕阳黄。

冠盖纷如此,文章冷不妨。

千秋一洒泪,泉菊荐何方。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贾浪仙故里的景象,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首句“落叶长安道”,以落叶铺陈出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厚重,长安道上,落叶飘零,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接着,“来寻岛佛乡”一句,点明了地点,暗示着这里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引人遐想。

“村萦流水碧,山对夕阳黄”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卷。碧绿的溪流环绕着村庄,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彩鲜明,富有层次感。这样的景致,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冠盖纷如此,文章冷不妨”则转而探讨了社会与文人的关系。冠盖,指官僚贵族的服饰,此处比喻社会上的权贵阶层。文章,指的是文人的才华与作品。这两句表达了对文人独立思考与坚守自我价值的赞许,即使在权贵云集的社会中,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最后,“千秋一洒泪,泉菊荐何方”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千秋,意味着长久的时间,一洒泪,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先贤的怀念之情。泉菊,可能是指墓地中的菊花,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思与敬意。这两句诗,既是对贾浪仙故里的追忆,也是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先贤的崇敬与怀念,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

作者介绍

夏孙桐
朝代:清

宇闰枝,晚号闰庵。出身书香世家。光绪壬午举人,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戊戌、癸卯两充会试同考官,庚子、辛丑简任四川、广东乡试副主考。丁末,出任浙江湖州知府。民国初,夏应聘入都,纂修清史稿。徐世昌辑清儒学案、晚晴簃诗汇,夏孙桐曾主其事。夏是近代著名词人,著有悔龛词。诗作有观所尚斋诗存。享年八十五岁(一八五七—一九四二)。
猜你喜欢

题耕牧图

幽人薄世味,耕牧山之阴。

自抱村野姿,常怀畎亩心。

行行南山歌,落落《梁甫吟》。

挂书牛上角,挥锄瓦中金。

饱饭黄昏后,力田春云深。

四体勤树艺,三生悟浮沈。

巢父世高尚,德公人所钦。

伊人去已远,高风邈难寻。

抚卷空叹息,俯仰成古今。

(0)

送止照归古洪曲江三首·其二

銮江镇上双江洲,大船解缆荒洲头。

挂帆蔽空搥鼓发,白浪卷雪风萧飕。

故山三日忽到眼,恍忽天上飞骅骝。

向来归兴有如此,今日送子心悠悠。

(0)

山居吟·其三

山厨寂寂断炊烟,冻锁泉声欲雪天。

面壁老僧无定力,又思乞食到人间。

(0)

余山林多暇瞌睡之馀偶成偈语自娱纸墨少便不欲记之云衲禅人请书盖欲知我山中趣向于是静思随意走笔不觉盈帙故掩而归之复嘱慎勿以此为歌咏之助当须参意则有激焉·其十二

法道寥寥不可模,一庵深隐是良图。

门前养竹高遮屋,石上分泉直到厨。

猿抱子来崖果熟,鹤移巢去涧松枯。

禅边大有閒情绪,收拾乾柴向地炉。

(0)

云林画

望见龙山第一峰,一峰一面水如弓。

水边亭子无人到,犹有前时蹑屐踪。

(0)

浙江晚眺

昔年吴越事并吞,留得青山只断魂。

落日正明渔浦渡,归鸦遥点范家村。

云分雨脚回沙溆,帆趁潮头出海门。

欲问凄凉千古意,鸱夷何处有儿孙。

(0)
诗词分类
宋词三百首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诗人
郭奎 卫宗武 夏良胜 俞士彪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陈洵 释广闻 申佳允 程通 许月卿 孟洋 赵汝燧 董俞 陶弼 梁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