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
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
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
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
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僧家无住著,早晚出东林"表明僧人没有固定的居所,每天清晨与黄昏时分都要踏上通往东林的道路,这里的东林很可能是指寺庙或山林之类的地方。
"得道非真相,头陀是苦心"则透露出诗中僧人追求精神境界的艰辛和深度。"得道"意味着达到一种悟道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非外表所能看出的真实写照,而是内在的心灵体验。"头陀"指的是苦行僧,即通过苦修来磨练自己的僧人,体现了他们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执着和坚持。
接下来的"持斋山果熟,倚锡野云深"则是对僧人的生活进行了具体描绘。"持斋"可能指的是僧人手持食物或是守戒的行为,而"山果熟"则展现出自然界的丰饶与和谐,通过这两者的结合,诗人传达了一种清贫自足、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状态。"倚锡野云深"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似乎僧人的内心世界也如同这片云雾一样深不可测。
最后两句"溪寺谁相待,香花与梵音"则是对僧人寂寞生活的一种反问。"溪寺"指的是山林中的小庙或静室,而"谁相待"则表达了孤独和等待的情感。"香花与梵音"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偶尔传来的佛教礼仪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成为了僧人唯一的伴侣。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细节和精神追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修行境界,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阳春宜白雪,良时宜少年。
试攀琼树枝,芳意已觉妍。
梅花初厌多,杨花乍疑早。
园林光气生,众物竞鲜好。
一春都几日,行乐遽勿迟。
何辞踏泥出,犹当秉烛归。
少年自应然,老大宁复尔。
岂不感物华,尚能强醇醴。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
皦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
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
脩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
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
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荒村怪石连树根,古苔蒙茸野棘繁。
蛟龙腾空虎豹蹲,寒霜落月啼清猿。
石门窈窕通仙源,我欲飘飘绝世喧。
栎山老人无复存,往往人间惊墨痕。
梦著银箫亦断魂,垂萝飞鸟如可扪。
石泉泠泠洗心言,白云飞来谁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