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水初漫,日斜山更明。
地居吴下胜,人似越中行。
扫石看题字,临流试濯缨。
桥南一亭好,新得翰林名。
雨后水初漫,日斜山更明。
地居吴下胜,人似越中行。
扫石看题字,临流试濯缨。
桥南一亭好,新得翰林名。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傍晚的自然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首联“雨后水初漫,日斜山更明”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水过后,河水缓缓上涨,夕阳西下,山色更加鲜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颔联“地居吴下胜,人似越中行”则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所在之地的赞美,以及自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惬意感受。
颈联“扫石看题字,临流试濯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诗人漫步间,清扫石上字迹,欣赏古人留下的痕迹;临近水流,洗涤帽缨,既是对自然之美的亲近,也是心灵的净化。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尾联“桥南一亭好,新得翰林名”点明了诗人的位置和心境。在桥南的一座亭子旁,诗人不仅享受着眼前的美景,还因新得“翰林名”的雅号而感到自豪和满足。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肯定,也是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末文人士大夫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祖客饯将归,游子怀往路。
我何长叹嗟,徘徊独延伫。
远游背乡里,逢故即色喜。
况是人中龙,五载久知己。
会面虽有时,仓卒情难已。
明月沈深渊,茝兰散江涘。
抚躬还自伤,衰年逝如矢。
同气而远离,思心从此起。
华林园中宴初设,彦回琵琶称第一。
清歌沈季琴王郎,三公解事惟拍张。
尚书尚书技偏乏,稽首臣须用臣法。
臣今有法臣知书,当时封禅推相如。
帝日休哉盛德事,琵琶声停拍声止。
一代风流比谢安,插簪散髻解朝冠。
王郎何似吴兴守,力饮不肯解玺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