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李司徒致仕·其二》
《送李司徒致仕·其二》全文
明 / 罗钦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温诏从天下,辞荣也自荣。

进曾居要地,退始见平生。

霄汉冥鸿远,河山昼锦明。

遥知行乐处,诗比沁源清。

(0)
鉴赏

此诗《送李司徒致仕(其二)》由明代诗人罗钦顺所作,通过对李司徒辞官归隐的描绘,展现了对官员在权力与退隐之间抉择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首句“温诏从天下”,以“温诏”形容朝廷的恩典,暗示李司徒受到的礼遇之高,同时也预示了他即将离开官场的决定。接着“辞荣也自荣”,赞扬李司徒在辞官时依然保持着高尚的荣誉感,彰显了其人格魅力。

“进曾居要地,退始见平生”,这两句通过对比李司徒在官场上的进取与退隐后的自我认知,表达了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展现出的不同面貌的赞赏。在高位时,他可能更多地关注权力与责任;而退隐后,他得以更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本性与追求。

“霄汉冥鸿远,河山昼锦明”,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李司徒比作翱翔于天际的鸿雁,象征着他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状态;同时,也将他比作昼锦山中的美景,寓意他的生活充满了宁静与美好。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李司徒归隐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暗含了对其人格高洁的赞美。

最后,“遥知行乐处,诗比沁源清”,表达了对李司徒归隐后生活状态的想象与期待。这里的“行乐处”既指李司徒享受生活的乐趣,也暗含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诗比沁源清”则进一步强调了李司徒归隐后的精神世界如同清澈的沁源之水,纯净而深邃,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李司徒辞官归隐的描绘,展现了对官员在权力与退隐之间抉择的深刻理解与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司徒高尚人格和归隐生活美好状态的赞美。

作者介绍

罗钦顺
朝代:明

(1465—1547) 明江西泰和人,字允升,号整庵。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以实行教士。忤刘瑾,革职为民。瑾诛复官,累迁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擢吏部尚书,以与张璁、桂萼同朝为耻,辞归。家居二十年,潜心性理之学。初笃信佛学,后舍弃。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废一不可,卒谥文庄。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猜你喜欢

观迎春

三农东作喜开先,箫鼓声阗此地偏。

薄海共逢文化日,殊方初颂武功年。

艳看罗绮千门集,笑拥鱼龙百戏传。

万里阳和虽有脚,总应不到二毛边。

(0)

古北桥成志喜

鞭石谁怜万里遥,忽看蛟室涌岧峣。

空中楼阁天骄遁,望里虹霓海若朝。

草合关前无牧马,月明溪畔有鸣桡。

富平曾识君王力,塞北今传第一桥。

(0)

雾灵山

昔人说法暮云残,几度劳歌秋草寒。

日月四千俱佛土,山河百二尽龙蟠。

南瞻御气长安近,北俯胡沙属国宽。

乐界自迷归去路,却嫌苦海殢缨冠。

(0)

盟忠楼

绝顶开高阁,雄规壮北门。

侧身见辽海,举首接天阍。

击楫前贤志,裁襟国士恩。

叮咛二三子,毋负此盟言。

(0)

感事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一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柏鸟避人飞。

(0)

哭敬美弟二十四首·其十三

尚书阡柏紫云屯,新奉君王表墓门。

莫较生前供养日,九泉先得侍晨昏。

(0)
诗词分类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诗人
林披 徐琦 查文徽 毛泽东 鲁迅 杜秋娘 周恩来 钱钟书 老舍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