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
方袍相引到龙华,支策开襟路不赊。
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
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
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自然景色中举行的宴会,诗人与友人们相互邀约,共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方袍相引到龙华"一句表明他们穿着整洁的衣衫,一同来到了龙华之地。"支策开襟路不赊"则是说他们用竹杖指引道路,没有迷失。这里的"龙华"和"支策"都隐含着高雅脱俗的情趣。
接下来的"法味已同香积会,礼容疑在少施家"一句,表达了宴会上的欢聚气氛,大家享受着美食,就像是佛教中的法会一样庄严而祥和。同时也透露出对某个人的怀念,或许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来纪念这份情谊。
"逸民羽客期皆至"则描绘了宴会上的宾朋满堂,都是些隐居之士或是旅人,他们都按时到达。"疏竹青苔景半斜"一句生动地勾勒出宴会所在的自然环境,是在疏朗的竹林和青苔覆盖的地方,而阳光透过树梢,投下斜斜的影子。
最后两句"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于未来相聚地点的探寻。他们似乎在讨论最终应该选择哪里作为他们共同的栖息之地,而提到的"匡山古社"则充满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灵气,仿佛是最合适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宴会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寄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