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披一蓑,斜风摇两榜。
潮逐白鸥来,人随白鸥往。
大儿下渔竿,小儿撑渔艇。
渔父卧篷中,烂醉唤不醒。
细雨披一蓑,斜风摇两榜。
潮逐白鸥来,人随白鸥往。
大儿下渔竿,小儿撑渔艇。
渔父卧篷中,烂醉唤不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渔父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渔父的生活场景一一展现。首句“细雨披一蓑”,轻描淡写间,便勾勒出渔父在细雨中披蓑衣的形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斜风摇两榜”一句,通过斜风与两榜的互动,不仅描绘了渔舟在水面轻轻摇曳的情景,也暗示了渔父驾舟的娴熟技艺。
“潮逐白鸥来,人随白鸥往”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潮水和白鸥赋予了生命,它们仿佛是渔父的伙伴,与他一同出没于江海之间。这种和谐共生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也体现了渔父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接下来,“大儿下渔竿,小儿撑渔艇”描绘了渔父家庭的温馨场景,大儿负责垂钓,小儿则掌舵,分工明确,共同参与捕鱼活动。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也体现了渔父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
最后,“渔父卧篷中,烂醉唤不醒”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渔父在忙碌一天后,或许是在享受丰收的喜悦,或许是在劳作后的放松,选择在篷中小憩,甚至到了“烂醉”的地步,却依然沉睡不醒。这不仅表现了渔父的豪放与洒脱,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渔父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渔父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以及他们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态度,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殿内一处起金房,并胜馀人白玉堂。
珊瑚挂镜临网户,芙蓉作帐照雕梁。
房栊宛转垂翠幕,佳丽逶迤隐珠箔。
风前花管飏难留,舞处花钿低不落。
阳台通梦太非真,洛浦凌波复不新。
曲中唯闻张女调,定有同姓可怜人。
但愿私情赐斜领,不愿傍人相比并。
妾门逢春自可荣,君面未秋何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