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俗安知帝,遗祠亦至今。
青山人寂寂,朱户柏森森。
雨打荒碑缺,苔封古洞深。
曾闻张侍讲,来此想韶音。
粤俗安知帝,遗祠亦至今。
青山人寂寂,朱户柏森森。
雨打荒碑缺,苔封古洞深。
曾闻张侍讲,来此想韶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古帝庙宇的荒凉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切怀念与思考。
“粤俗安知帝”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中所描述的是关于古代帝王的庙宇,而这座庙宇在当地百姓心中的位置是稳固的。“遗祠亦至今”则表明虽然时光流转,但那座庙宇及其相关的历史遗迹依然存在。
接下来的“青山人寂寂,朱户柏森森”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宁静与古庙四周林木郁郁。这里的“青山”可能是指庙宇所在的地理位置,而“人寂寂”则透露出一种时间久远后的人迹稀少,显得格外冷清。而朱户和柏树,则是古代建筑常见的元素,这里用来渲染出一幅古色古香的图景。
随后的“雨打荒碑缺,苔封古洞深”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与自然侵蚀的主题。雨水对石碑的冲刷,让原本完整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而苔藓覆盖的古洞则显得更加幽深,仿佛历史的秘密都被封藏在这静谧的空间里。
最后,“曾闻张侍讲,来此想韶音”一句,则是诗人对过去某位学者或官员(张侍)在这里讲解古代音乐韶乐的情景进行回忆。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也透露出了一种对于美好时代的怀旧情愫。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古庙废墟中,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独特画面。
转日回天势可窥,旧游今昔事皆非。
只应樗里偏多智,每叹林宗最见几。
金谷秋深荒草合,玉关春早远人归。
五湖烟水孤舟稳,吟倚蓬窗送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