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河积石至龙门,华阴底柱逮孟津。
播为九河入于海,神禹旧迹堪指论。
后世因循渐南徙,谁能障使归其原。
又闻刷黄利深导,义取其合毋取分。
一河犹时虞淤壅,析而为九流难奔。
居今志古不尽同,卓哉史迁垂名言。
导河积石至龙门,华阴底柱逮孟津。
播为九河入于海,神禹旧迹堪指论。
后世因循渐南徙,谁能障使归其原。
又闻刷黄利深导,义取其合毋取分。
一河犹时虞淤壅,析而为九流难奔。
居今志古不尽同,卓哉史迁垂名言。
此诗《老黄河》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黄河从积石山至龙门,再至华阴底柱直至孟津的壮阔景象。诗人追溯了黄河自古以来的流向,指出它曾被疏导入海,是古代大禹治水的杰作。然而,后世对黄河的治理逐渐南移,使得黄河难以回归其原始的流向。诗人提到,有人试图通过疏导黄河支流来恢复其原貌,但这种做法往往导致支流与主河难以协调,甚至可能引起淤塞和洪水问题。
在当今时代,对于历史上的黄河治理方法,人们有了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弘历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治水智慧的敬仰,并强调了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他引用司马迁的话,以“卓哉”形容其深远影响,体现了对历史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精庐极萧爽,乃在匡山涯。
鲜飙泛林木,旭日生岩扉。
樵梧隔烟小,钟声出林迟。
阶前百尺树,倒挂枯藤枝。
中有避喧者,禅诵清四时。
挽萝结幽佩,纫叶为秋衣。
静谈远公传,东林迹已微。
怡然契玄理,令我坐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