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力穷时地更偏,瘦藤危石两苍然。
山僧已识幽人意,借与禅床自在眠。
脚力穷时地更偏,瘦藤危石两苍然。
山僧已识幽人意,借与禅床自在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僧的生活图景。开篇两句“脚力穷时地更偏,瘦藤危石两苍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片偏僻之地,时间似乎被忽略,仅有的生长都是些瘦弱的藤蔓紧贴在危险的岩石上,苍劲而成,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艰辛,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第三句“山僧已识幽人意”则表明山中僧侣已经洞悉了隐居者的心思,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最后一句“借与禅床自在眠”,诗人通过借助禅宗的修行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不仅是对肉体上的休息,更是精神层面的解脱。
整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观照与内在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禅意与哲思的佳作。
知音寥落,任壁间弦绝、市中琴碎。
万卷诗书何所用,不抵一钱程尉。
入手杯浓,抬头月艳,人好千场醉。
长卿倦矣,问宦游几时遂。
此去四壁犹存,当垆涤器,卖酒临邛肆。
春雨绿蓑三尺艇,钓取霜鳞雪鲙。
假贷为生,送人作郡,怕杀挪揄鬼。
不如秉烛,夜深长伴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