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鞭常却舆,历历度田庐。
省敛当金皞,侵晨戴望舒。
况兹临朔塞,每以觐蕃渠。
两字标山县,名言实起予。
鸣鞭常却舆,历历度田庐。
省敛当金皞,侵晨戴望舒。
况兹临朔塞,每以觐蕃渠。
两字标山县,名言实起予。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怀柔县》。诗中描绘了皇帝在巡视怀柔县时的情景与感受。
首句“鸣鞭常却舆”,生动地展现了皇帝出行时的威严与庄重,鞭声清脆,马蹄声声,车驾缓缓前行。接着,“历历度田庐”描绘了皇帝经过一片片农田和民舍的场景,显示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省敛当金皞,侵晨戴望舒”两句,运用了精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省敛”意为节约、节俭,这里指皇帝在巡视时强调要体恤民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金皞”可能是指金色的太阳或辉煌的景象,暗示皇帝的光辉形象。“侵晨戴望舒”则描绘了清晨时分,皇帝戴着帽子(望舒,古代神话中的月神,这里借指帽子)巡视的情景,体现出皇帝早起勤政的形象。
“况兹临朔塞,每以觐蕃渠”进一步说明了皇帝巡视的目的,即为了安抚边疆,与少数民族首领会面,维护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最后,“两字标山县,名言实起予”表达了皇帝对怀柔县的赞誉,认为其名称“怀柔”二字恰如其分,体现了该县治理理念与成效,使他深受启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皇帝巡视地方时的庄严与慈爱,以及对地方治理的重视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