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和风雨调,绿畴日滋长。
吾意良淡然,晴窗坐虚敞。
竹荫连琴书,幽苔隔尘鞅。
流诵徵君辞,伊谁嗣清响。
时和风雨调,绿畴日滋长。
吾意良淡然,晴窗坐虚敞。
竹荫连琴书,幽苔隔尘鞅。
流诵徵君辞,伊谁嗣清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与弼在明丽的东窗下,诵读陶渊明诗歌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时和风雨调,绿畴日滋长”,开篇即以和煦的天气、调和的风雨、生机勃勃的田野景象,营造出一种和谐、生长的氛围,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希望。
“吾意良淡然,晴窗坐虚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淡泊而宁静,即使在晴朗的窗前独坐,也能感受到心灵的空旷与自由。
“竹荫连琴书,幽苔隔尘鞅”,竹影与琴书相伴,幽静的苔藓隔绝了外界的喧嚣,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静谧世界,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放松与净化。
“流诵徵君辞,伊谁嗣清响”,诗人沉浸于陶渊明的诗句中,仿佛能听到那清越的声音在耳边回响,表达了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精神上与陶渊明有着共鸣,继承了那份清雅与高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向往自然生活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古代文人风骨的崇敬与传承。
人生如微尘,同一霄壤间。
可笑蠛蠓眼,但窥瓮中天。
钱塘俯沧海,八月壮涛澜。
始疑疋练横,旋作万马翻。
海门屹中开,方壶忽当前。
不知何巨鳌,为我戴三山。
银光射杰阁,玉笋垂朱栏。
须臾击飞雪,喷薄上帘颜。
相见各惊顾,日暮殊未还。
那知在空濛,但怪毛发寒。
平生云梦胸,始信宇宙宽。
安得凌云手,大笔如脩椽。
尽挽卷天浪,参差入豪端。
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一作城头饮,重论别后诗。
倏然云雨至,应有鬼神悲。
叙事公偏富,求声我最知。
赓酬三百首,馀韵付咸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