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南城上眺望的景象与感慨。首联“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中,“大江”与“清淮”形成鲜明对比,一南一北,既展现了地理的辽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岁已寒”三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暗含了岁月沧桑之意。
颔联“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则将目光转向历史与自然。废弃的堡垒中传来鹤的啼鸣,古老的青山依然如龙般盘踞,这里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永恒的赞美。鹤唳与龙蟠,分别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力量,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颈联“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转而抒发个人的情感。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发现自己的鬓发已白,只能在镜前徒增感慨;尽管身体消瘦,但仍然骑马奔驰,表达了虽老而不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态度。
尾联“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则是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用武力制服狡猾的敌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遗民犹有汉衣冠”一句,既是对汉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个人命运以及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